二十二年元旦
-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
云雾弥膜笼罩住高山峻岭,将军们躲进岩洞发号施令;国民党战机轰炸把村落夷为平地,遭受杀戮的全是无辜百姓。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上海的租界依然歌舞升平,没有轰炸用不着胆战心惊;吃炮了牛排色翅红茶绿酒,打牌声里混过了又一新春。 -
云封:云雾弥漫、笼罩的意思。高岫:山峰、山峦。暗指江西庐山。护:保护。将军:指国民党蒋介石。霆击:雷霆轰击。寒村:贫穷的农村。下民:小民,老百姓。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租借”给他们统治管辖的地区。这里指上海的各国租界。
- 背诵
-
二十二年元旦赏析
这首诗,开头一联是对偶,“护将军”和“灭下民””对,正说明“灭下民”的罪魁祸首是那个“将军”,是那个在云封高岫上的“将军”,矛头指向国民党首脑蒋介石,是极为有力的。“高岫”原作“胜境”,“胜境”只指灭胜风景,显不出是庐山,改作“高岫”,就把庐山突出出来了。“霆落”改成“霆击”,用“落”是从上而下,用“击”是有意的轰击,又突出“灭下民”的罪恶。“戮下民”是屠戮下民,改为“灭下民”,是歼灭百姓,有全部消灭的意思,更其显出他们的罪恶用心。“到底”原作“依旧”,依旧是照旧,不如到底的更为有力。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鲁迅推敲修改的功夫,使得用词更为精确有力,更为生动。“到底不如租界好”是有力的讽刺。在国民带府实施轰炸、屠杀人民的时候,托庇于洋人势力的租界上的高等华人,还在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所以也对他们进行讽刺。诗人以强烈的讽刺,揭露了国民带府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难当头之际,却抱着“不抵抗主义”,挟带金银财宝躲进租界,依然“方城为戏”,“麻雀取乐”,为非作歹。“住在租界里的人是有福的”(《天上地下》),鲁迅运用反语,指出了国民带府奴颜婢膝,甘当亡国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精神状态。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准确有力,饱含愤怒,后两句,寓揭露于讽刺,以讽刺代怒斥,改“依旧为“到底”,更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带府的本质。…展开前两句“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一在天上,一在地下;一居“高岫”,一居“寒村”;“将军”和“下民”如此势不两立,非用“霆击”把他们炸为齑粉不可。而这个“将军”又何其胆怯,不但躲得高高的,还要“云封”,还要千方百计地“护”。鲁迅运用反话、对比和讽刺,彻底揭露了独夫民贼蒋介石的既凶残而又怯弱的纸老虎本质。愤怒声讨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法西斯暴行。
后两句“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一边是狂轰滥炸声,一边是吆五喝六的打牌声,“二十二年元旦”就在这两种极不协调的声音中开场。而这两种声音,恰好反映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一小撮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处于绝对对立的地位。反动派一面穷凶极恶地屠戮人民,一面奴颜婢膝地投靠帝国主义、过着极端腐朽醉生梦死的生活。
这首诗虽短,但批判性战斗性很强,悲愤之情,溢于言外,含蓄深刻,发人深思。鲁迅的诗里有杂文,他的杂文里也有诗。这种政论性的诗,正是鲁迅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二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代表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上海停战协定。面对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和不抵抗,国民政府官员的争权夺势、腐败和对民众的压制,以及上海十里洋场、租界内人们的醉生梦死,鲁迅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十…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二十二年元旦原文,二十二年元旦翻译,二十二年元旦赏析,二十二年元旦阅读答案,出自鲁迅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6STRNamd6TXpreQ==.html
诗词类别
鲁迅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