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 其三
-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始皇横扫天下,虎视耽耽,何等威武!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他挥剑上决浮云,威视四海,六国的诸侯皆西向朝秦来降。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他英明天纵,有驾驭群才的雄才大略。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他收天下之兵器,铸为金人十二,函谷关从此便可向东方敞开,任人出入。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他登上会稽山立石铭功,站在琅邪台上极目眺望东海。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他还起用七十万刑徒,为他在骊山大造陵寝。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又使人入海求不死之药,其迷信愚昧,使人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在东海上秦始皇亲自用连弩射海鱼,那长鲸体积庞大。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额鼻像五岳那么高,游动起来扬波激涛,喷气如云,声响如雷。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但是,有这条大鲸鱼的鳍遮挡着,怎么能看得见蓬莱山呢?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徐福载着童男童女,他的楼船何时才能回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但只见秦始皇的金棺装着他的寒骨,已葬入了骊山陵窟三重黄泉户下。 -
六合:天地四方,概指天下。
崔嵬:高大貌。
鬐鬣(qí liè):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 背诵
-
古风 其三赏析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后段十二句,根据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展开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后段十二句,根据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折叠古风 其三注释
【决浮云】。常用以形容宝剑之威力。《庄子·说剑》:“上决浮云,下絶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唐李白《古风》之三:“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亦省作“决云”。唐卢纶《难绾刀子歌》:“轻冰薄玉状不分,一尺寒光堪决云。”【琅邪台】琊臺”。1.台名。越王勾践观台,在琅邪故城东南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臺下。”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臺,越王句践观臺也。臺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吴越春秋》云:‘越王句践二十五年,徙都琅邪,立观臺以望东海……’即句践起臺处。”南朝齐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东限琅邪臺,西距孟诸陆。”2.台名。在山东琅玡山上。秦始皇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琅邪臺,立石刻,颂秦德。”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琅邪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始皇立层臺於山上,谓之琅邪臺,孤立众山之上。”唐李白《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臺。”3.指秦“琅邪台刻石”。费砚《抚印宗派绝句》之三:“完白山人书秦碑,刓印直是琅琊臺。”…展开上也是以讽喻为多,缺少雅的内容。所以他的这一组诗,不托名雅而是托名于风诗,又取前人“拟古”“古意”之意,题为“古风”。
李白以“古风”标题,标志着他对初唐以来的复古诗学的一种深化:初唐诸家如杜审言、李峤等由晋宋夷雅之体入手,以补救齐梁之绝俗,陈子昂、张九龄则上溯汉魏,提倡风骨;盛唐诸家,大倡建安风骨,并时诸人如王维、孟浩然,俱从学习建安体入手。李白在前述诸家复古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溯风骚及汉乐府歌诗,体制更加自由,意趣更加奔放,荡尽齐梁遗风。这一点李阳冰《草堂集序》已经指出:“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卢黄门云:陈拾遗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齐梁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又《本事诗》载:“李白才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这虽然不一定是李白的原话,但的确符合李白的诗歌见解,也有可能是从《古风》其一概括出来的。可见李白的复古,并非简单地追效陈子昂、张九龄等人,也非简单地附会诸家高倡建安体的流行风气,而是更加上溯风骚,糠秕百家,以完全荡尽齐梁宫掖之风为己任。这正是李白将这一组诗取名“古风”的原因。
《古风五十九首》在内容上具有一种统一性,明代朱谏《李诗选注》对此概括得比较全面。“世道之治乱”是这组诗的总纲。李白自言“颇穷理乱情”,可见这是平生经世学问之所长。所谓“世道之治乱”,是指三代以下春秋战国以来的治乱之情,兼及李白当代的政道舆情,侧重于刺乱。这是《古风五十九首》的基本主题。
折叠 -
李白集中总题为“古风”的五十九首诗,在编排上并无次第。这五十九首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比较确定的是其二《蟾蜍薄太清》为伤王皇后被废为庶人之事,此事在开元十二年(724),则此诗应该是作于开元十二年之后。其四《凤飞九千仞》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诗人在秋浦时期。其十九《西上莲花山》作于至德元载(756)诗人由梁宋奔玉华山时。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作于开元十八年(730)诗人入长安时。这组诗中最晩的作品,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为乾元二年(759)所作的其五十八《我行巫山渚》、其五十九《恻恻泣路歧》。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古风 其三原文,古风 其三翻译,古风 其三赏析,古风 其三阅读答案,出自李白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28005.html
诗词类别
李白的诗词
-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
- 《千里思》
- 《桂殿秋其二》
- 《登太白峰》
- 《阳春歌》
- 《酬谈少府》
- 《送张秀才从军》
- 《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
- 《大鹏赋》
-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