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作/关西行
-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边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边使,为传边塞情。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参考资料:1、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7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44-146 -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燕郊:指辽西。辽西地区为战国时期燕国边区,故称。芳岁:即百花盛开的季节,指春季。残雪:残存的积雪。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合:即长满,遍布。辽阳:指辽水北岸地区。春水生:指四月份辽水上游地区积雪融化,形成辽河的春汛。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胡人:指奚、契丹、靺鞨等少数民族。日:即天天。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沙虚:指沙土不结实。金鼓:即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一作“金甲”。寒衣著(zhuó)已尽,春服与谁成。
春服:春日穿的衣服。与谁成:又一作“谁与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sài)情。
洛阳使:指前往洛阳的使者。边塞:一作“边戍”。参考资料:1、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7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44-146 -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四句是说: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这几句描写辽西春天的景象。起句点名时节地点。辽西地处北国,虽然已是晚春,却残雪犹存,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既称“芳岁”,复称“残雪”,再一个“冻”字,写出了这里荒寒而独特的景象。“四月”照应“芳岁晚”;“春水”暗应“残雪”。这两句在荒寒的背景上涂抹了清亮的生命的绿色,意境宁静优美。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四句意为: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这四句由前面描绘辽西春景转为写人。四月春草合,故胡人正牧马。胡人入侵通常是在秋高马肥之时,此春天牧马,看似安宁祥和,实暗伏杀机,因而汉将日征兵,严加防范,不敢懈怠。“露重”两句,用兵器与铠甲在自然条件下的反应突出士兵作战的艰苦,引出下文的感叹。
“寒衣着已尽,春服谁为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四句意为: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这四句即景抒情。“寒衣”二字,呼应开头次句“残雪冻边城”。寒衣已尽,春服无着,戍边生活倍加艰辛,却无人知晓、可怜。“春服谁为成”,采用疑问语气,意即没有做成,自然引出结句寄语洛阳使,亦即寄语朝廷,要体恤边关将士的辛苦。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深切同情。
这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语言平实,层次清晰,格调刚健,境界沉雄,饱含深情,意在言外,可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参考资料:1、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7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44-146 - 背诵
-
辽西作/关西行翻译
-
辽西作/关西行赏析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四句是说: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这几句描写…展开“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四句是说:燕郊大地,芳草鲜美的季节快要过去;边城之中,仍然残存着点点积雪。阳春四月,青青的野草遍布四野;辽水的北岸,积雪融化,涨起了春汛。这几句描写辽西春天的景象。起句点名时节地点。辽西地处北国,虽然已是晚春,却残雪犹存,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既称“芳岁”,复称“残雪”,再一个“冻”字,写出了这里荒寒而独特的景象。“四月”照应“芳岁晚”;“春水”暗应“残雪”。这两句在荒寒的背景上涂抹了清亮的生命的绿色,意境宁静优美。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四句意为:关外胡人正在放养战马,关内汉家将日日征兵。露水凝重,把将士的宝刀打湿了;沙土松虚,军队的金鼓呜呜作鸣。这四句由前面描绘辽西春景转为写人。四月春草合,故胡人正牧马。胡人入侵通常是在秋高马肥之时,此春天牧马,看似安宁祥和,实暗伏杀机,因而汉将日征兵,严加防范,不敢懈怠。“露重”两句,用兵器与铠甲在自然条件下的反应突出士兵作战的艰苦,引出下文的感叹。
“寒衣着已尽,春服谁为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四句意为:戍卒们冬天的寒衣已经穿烂,可是这时春天的服装还没有谁给他们做成。转告前往洛阳的使者,请你传达一下这边塞的艰苦情况。这四句即景抒情。“寒衣”二字,呼应开头次句“残雪冻边城”。寒衣已尽,春服无着,戍边生活倍加艰辛,却无人知晓、可怜。“春服谁为成”,采用疑问语气,意即没有做成,自然引出结句寄语洛阳使,亦即寄语朝廷,要体恤边关将士的辛苦。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深切同情。
这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作,语言平实,层次清晰,格调刚健,境界沉雄,饱含深情,意在言外,可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折叠 -
据《唐诗纪事》,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
- 崔颢 崔颢(?─754),唐朝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开元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天宝(742─756)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辽西作/关西行原文,辽西作/关西行翻译,辽西作/关西行赏析,辽西作/关西行阅读答案,出自崔颢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413.html
诗词类别
崔颢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