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
-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有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如果说天下的人都胆怯而只有一个人是勇猛的,那么这位勇猛的人必将取胜;如果天下的人都糊涂而只有一个人拥有智慧,那么这位有智慧的人定将取胜。当勇猛的人遇到同样勇猛的人,那么就不能只依靠勇猛了;如果聪明的人遇到同样聪明的人。那么光是拥有智慧也是不够的。正因为单独依靠智慧或者勇气来平定天下是不够的,所以天下的灾难,才会蜂拥而起而又难以平定。我曾经听说,古时候可称英雄的帝王,在遇到那些有智慧和勇气之人时,总是利用他们看似并不智慧也不勇猛的方法去挑战他们,然后真正的大智大勇才能体现出来。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可悲呀!世间的英雄,他们处在世上,难道也有幸运与不幸运之分吗?汉高祖、唐太宗是以个人智勇超过天下所有的人而得以称帝的,曹操、孙权、刘备是因他们智勇相当而又偏偏生在同一时代,因而失去了得到整个天下的机会。用智谋来打击智谋,用勇猛打击勇猛,这就好像两只老虎相遇而争斗。爪牙、气力相当。断然都难以取胜。他们的势力足以相互骚扰对方,却不能一举消灭对方。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惜没有人想到要用汉高祖的方法来制服对方。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从前的项羽,用百战百胜的威势,统率着各路诸侯大军,称得上是叱咤风云的人物,狂呼大吼地展示他愤怒的气势向西攻打汉高祖刘邦,那声势飘忽浩荡如同狂风暴雨来临一般惊天动地。天下人都以为大汉从此就灭亡了。然而刘邦却凭借他那看似不聪明又不勇敢的身躯。在项羽进军的冲要之地横杀竖挡,使项羽的军队来回游动而不能前进。汉高祖的黑笨朴实。足以让天下人嘲笑。然而最后却能击败强大的项羽而后等待项羽溃败而亡,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人的勇猛力量,如果拼命不停地使用,就必然会有消耗殆尽的时候,而人的策谋如果总是不能成功的话,就会有所疲伴懈众而无法振作起来,他想用他的长处一时之间制服我那么我就关上门不予理睬他,使他失去取胜的希望,达不到他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使他陷入攻不下想走却又不能退走的境地,而项羽的部队长途跋涉原本就已经疲惫不堪了。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有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现在曹操、孙权、刘备这三个人,每个人都知道凭自己的才智去相搏,却不知道用自己的看似不足去取胜。世上的人都这样议论:孙权不如曹操,而刘备不如孙权。刘备的智谋浅显而又勇猛不足,相对于曹、孙二人有所不足,却不懂得用自己的不足来求取胜利,这样也是太糊涂了。刘备的才能,与汉高祖刘邦已经很接近了,却不懂得刘邦使用这种才能的方法。当年汉高祖刘邦使用自己才智应该是这三种方法:先占据有利的地形。以此昭示他要夺取天下的气 势;大量招募像韩信、彭越等这些才能出众的将领,用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有果敢敏锐、刚烈勇猛的气魄却不轻易表现出来,等待用以大大挫败项羽猖狂的气势。这三种方法,三国的君主中都没能够成为真正实施的人。只有一个刘备,接近有这种本领却未能完全达到汉高祖的境界,内心还有点自以为是沾活自喜的情绪。想做一个愚笨的人却不能纯正,想做果敢敏锐的人而又不能明达。这两种思想在心中激烈交战,始终犹疑不定。因此所做的事情不成功,想达到的愿望却不能实现。舍弃夺取天下的大志而进入巴蜀,那是进入了不合适的地方;用诸葛亮这样治理国家的人才,却正处于纷乱的争战之中,对于将才是不合适的;不能忍耐一时的愤恨之心,没有避开自己的短处,却自己领兵来攻打别人,那么这种任性使气的行为是不值得称道的。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唉!当他在袁绍、袁术两路诸侯之间疲于奔命,当他被吕布所困的时候,当他在荆州被曹操追打得狼狈不堪的时候,当他在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从没放弃自己的志向,不能不说他没有汉高祖的风范,但始终不能懂得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看古代的英雄人物,只有汉高祖刘邦是无人能够比得上的! -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咤,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得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用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门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有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暗:昏昧,愚昧,不明白。
曹公:这里指曹操,字孟德。
孙:孙权,字仲谋,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建立吴国。
刘:刘备。字玄德,公元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建立蜀国。
捽:抵触,冲突相遇。
顽钝:顽固迟钝。
椎:愚钝,朴实。
鲁:愚笨鲁莽。
耗竭:消耗殆尽。
逡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停滞不前,徘徊犹豫。
自辅:弥补。
逮:赶上,到。
冲:军事或交通上的要地。
忿忿:愤怒不平的样子。
二袁:此处指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
狼狈:作战失败。
百败:这里指经历过多次失败,不是确数。
天
- 背诵
-
三国论
-
《三国论》作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是苏辙二十五篇应制科举进论之一。文章对刘、项和三国史事加以分析,着重将刘备、刘邦进行对比,指出刘备的不足。文章这篇文章为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苏辙为应制科举而进论二十五篇之一。
-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三国论原文,三国论翻译,三国论赏析,三国论阅读答案,出自苏辙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qazVNVEF4TmprMg==.html
诗词类别
苏辙的诗词
- 《南康阻风游东寺》
- 《张文裕侍郎挽词》
- 《子瞻闻瘦以诗见寄次韵》
- 《送贾讷朝奉通判眉州》
- 《襄阳古乐府二首·野鹰来》
- 《将移绩溪令》
-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桐轩》
- 《病中贾大夫相访因游中宫僧舍二首》
- 《次韵王适游陈氏园》
- 《次韵毛君感事书怀》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