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兵经房子,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数千里的大漠,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国相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么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改穿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国人都不愿穿胡服,其中,公子成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 在我要人民改穿胡服,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要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处理政事要有一定原则,要以施行政令为重。宣传道德要先让百姓议论明白,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两拜谢罪道:“我听说,中原地区在圣贤之人教化下,采用礼乐仪制,是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周边地区学习效法的地方。现 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外族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今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凭什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鄗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鄗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幡然醒悟,欣然从命,赵武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suì)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北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北地、中山,吾必有之!”遂北服。
北略:向北攻占。中山之地:中山国的土地,今河北定县一带。中山,古代国名。房子:古地名,今河北临城。代:古地名,代郡,今山西大同一带。无穷:自代郡上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河:黄河。黄华:山名,在黄河边上。肥义:赵国的国相。驱世:意为世上所有的人。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北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qǐ)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yí)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shú)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北,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hào);微社稷(jì)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北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北服令,而招骑射焉。
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不服:不穿北服。制国:治理国家。有经:有一定的原则。令行:政令得以施行。明德先论于贱:意思是修明德行必须先让百姓论议明白。贱,指底层的百姓。而从政先信于贵:意思是贯彻政令首先要使贵族信服奉行。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稽首:叩头至地,是古时最恭敬的一种跪拜礼。中国:中原地区。则效:取法仿效。孰图:深思熟虑。孰,同“熟”。楼烦:古代国名,今山西省西北部。负:依仗。系累:用绳索捆绑,指被俘。鄗:赵国城名,今河北柏乡县北。 - 背诵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展开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继位后为了壮大赵国军事实力而进行的一项改革。此次改革一举增强了赵国的军力,使赵国成为当时与秦国并肩的大国。赵国由此摆脱了此前任人宰割的局面,进而攻取其他国家的诸多领地。
这之前,有秦国重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的史事,还有苏秦、张仪的纵横之争和诸侯间无休止的攻城略地之战;这之后,有赵武灵王为雪耻,多次讨伐中山和“与齐、燕共灭中山”的史事。可见文中赵武灵王劝说公子成“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和“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的话,不但揭示出了“胡服骑射”的目的和意义,而且也折射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背景。文中还可看到,赵武灵王既有改革的凌云壮志和锐气、决心,又有改革的思想方法上的智慧和对策。他对以公子成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反抗毫不妥协,毫不示弱,但又不急不躁,从容应对,更不是以武力镇压,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动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改革的工作,很有启发。
《资治通鉴》是以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件为治国的通鉴资料的,写作时不是像一般的历史书籍那样写人叙事,而是根据需要突出其重点,渲染其情节,刻画其人物。文中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正是这样。虽文字短小,却蕴涵丰富,笔力强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事关国家重大改革,影响深远,可谓浩大工程,可文章只写了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沟通对话细节,可谓举重若轻,以简胜繁,笔触细柔而笔力雄健。这样,既抓住了事件要害,又有利于人物刻画。赵武灵王两请公叔,对话之中,无论直接间接,始终大义凛然、目的性强,语气亲热、态度诚恳。尤其是在“自往请之”时,期望殷切而绵里藏针的语言描写,十分出色,其针对性和说服力,使得公子成无言以对,心领诚服。公叔虽始而“称疾不朝”,继而拒使不服,最终还是“听命”“服而朝”的侧面烘托,足见作品其不凡之笔力,匠心之独运。
折叠 -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元年(1038)进士,签判武成军,累迁大理寺丞、起居舍人。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之中知谏院。神宗初,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反对与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后闲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哲宗立,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相位八月而卒,年六十八,赠…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翻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赏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阅读答案,出自司马光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qVXdORE01TVRZNA==.html
诗词类别
- 「写人」
司马光的诗词
- 《送惠思归钱塘》
-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
- 《昌言谪官符离有病鹤折翼舟载以行及还修注始平公以诗问之命光同赋二首》
- 《马病》
- 《双井茶寄赠景仁》
- 《贻宋四行简迪》
-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五首》
- 《太博同年叶兄以诗及建茶为贶家有蜀笺二轴辄敢系诗二章献于左右亦投桃报李之意也 其一》
- 《次韵和吴冲卿秋意四首·发枣好草倒》
- 《乌栖曲二首 其二》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