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拨不断·自叹
-
恰春朝,又秋宵。春花秋月何时了?
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月残花落。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恰春朝,又秋宵。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朝刚过,又到了秋宵时节。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月残花落。
鲜艳美丽的花儿到了季春时节,色彩逐渐消退;每月十五过后,月亮就不再显得那么皎洁。月残花落,实在令人伤感不已啊! -
恰:才,刚刚。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季春时节。消:消失,减退。落:零落,凋谢。这里是韵脚。
- 背诵
-
双调·拨不断·自叹赏析
此曲由叹时光流逝之迅疾而生“月残花落”之深慨,抒发了一种老大无奈的伤感情绪,自叹亦复叹人。春花易逝,秋月无常,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与世事的伤感心理。作者巧妙自然地借用李后主之《虞美人》词结合自己眼前的情与景,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和人情世故的不平和不满之意,流露出他对仕途坎坷的愤懑与悲哀之情。若就诗意看,无非如此,似不足誉扬。但就内容表现而言,此词有一种令人感到似浅似深,似熟似生的效果。浅者,是因为“诗里落花,多少风人红泪”,人们已经见得很多了。而月残花落虽相似,各有心酸各有情。王和卿的这首小令从头到尾,春花秋月一路写去,别无一点“人事”的描述,其意旨归趣显得含蓄不明,这就不禁令人产生似熟…展开此曲由叹时光流逝之迅疾而生“月残花落”之深慨,抒发了一种老大无奈的伤感情绪,自叹亦复叹人。春花易逝,秋月无常,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与世事的伤感心理。
上阙“恰春朝,又秋宵。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巧妙自然地借用李后主之《虞美人》词结合自己眼前的情与景,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和人情世故的不平和不满之意,流露出他对仕途坎坷的愤懑与悲哀之情。若就诗意看,无非如此,似不足誉扬。但就内容表现而言,此词有一种令人感到似浅似深,似熟似生的效果。浅者,是因为“诗里落花,多少风人红泪”,人们已经见得很多了。而月残花落虽相似,各有心酸各有情。王和卿的这首小令从头到尾,春花秋月一路写去,别无一点“人事”的描述,其意旨归趣显得含蓄不明,这就不禁令人产生似熟还生、似浅还深之感,并由此而生吟咏的兴趣、索解的心理。
下阙“花到三春颜色消,月过十五光明少。月残花落。”——美景难久。然而,这并不是实物的终极,“春月秋月何时了”,不还意味着花落自有重开日,月残亦有月圆时吗?三十如果仅此而已,也只不过是花落花开,月圆月缺,人见人知,有何意味?以为就在“自叹”儿子为其注入了艺术的生命。感岁月悠悠,天地无穷,叹人生短暂,一去不返。这支小令六句六韵,由“春”“秋”而衍“花”“月”,然后似轱辘蝉联而下,一脉贯通。曲中“春”字、“花”字、“月”字各出现三次,“秋”字出现两次,春、秋、花、月,反复吟唱,造成一种宛转流畅、回环往复之美。
在全曲短短三十一字中,两用对偶,一为工对,一为流水对,整饬中又富于变化,显得和顺谐畅。同时用典自然浑化,若出己手,这一切却又使得它流光溢彩,具有了不可或缺的艺术价值。
-
王和卿生活于金末元初,和关汉卿同一时代。当其时,元蒙贵族对汉族士人歧视,战乱造成人们生活的颠簸,加之科举的废置,又堵塞了仕途,因而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沉抑下僚”。这首散曲就是创作于这种背景之下,大致时间当在元代初期,而具体年份未得确证。
- 王和卿 王和卿, 金末元初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省)人,约与关汉卿同时而先关而卒。钟嗣成《录鬼簿》列其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称“散人”。陶宗仪《辍耕录》谓其“与关汉卿友,常以讥谑加之”。散曲风格滑稽佻达。《全元散曲》录其小令二十一首,套数二套。…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双调·拨不断·自叹原文,双调·拨不断·自叹翻译,双调·拨不断·自叹赏析,双调·拨不断·自叹阅读答案,出自王和卿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qVTJNemswTkRrMg==.html
诗词类别
王和卿的诗词
- 《蓦山溪·闺情》
- 《【商调】百字知秋令》
- 《【大石调】蓦山溪》
- 《阳春曲·春思》
- 《仙吕·一半儿》
- 《【南吕】一枝花·为打球子作》
- 《双调·拨不断·大鱼》
- 《【仙吕】醉中天》
- 《【仙吕】醉扶归》
- 《【中吕】阳春曲·知几知荣知》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