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沉醉东风·对酒
-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葫芦提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葫芦提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一边饮酒一边想着这样的日子在人的一生中也是很难得的。岁月无情,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着短暂的人生。只希望有一天能修心养性,跳出尘世,扑灭郁积在心中的火气,才能告别烦恼。在酒中过着稀里糊涂的生活。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 -
对酒: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消磨:消耗。
腹内丹:道家所练的一种气功,此比喻新的人生境界。
泼煞:泼灭。
心头火:争名逐利的欲念。
葫芦提:糊里糊涂。
- 背诵
-
双调·沉醉东风·对酒赏析
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消磨”句是进一步的补充,给人以惆怅的感觉。二句指皈依道家炼丹修道,以扑灭心头之火。道家丹鼎派主认为,内丹炼成即成仙,就能扑灭心头火。依此可以推想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似有许多愤慨和不平,又只能强自压抑,这里不过是借助道教语言表达内心的痛苦罢了。“葫芦提”句转回醉洒,要在稀里糊涂中“闲过”——这仍可理解为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谋求摆脱的方法。最后二句,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置旁人讪笑于不顾。说明他超脱的愿望是何等强烈。全曲字面表现得旷放通脱,但读者可以感悟到作者的感情是压抑的。由于使用了一…展开这支散曲用层层递进的手法,表露作者对现实的愤慨与希望避世的隐逸情怀。散曲风格旷放通脱,平易流畅。
前两句“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诗人借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插入一“问”字,以强调“人生几何”这一层意思。作者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感叹是深沉的。“被无情日月消磨”句,是对这层意思的补充。岁月无情,转眼间就把一个翩翩少年“消磨”成鬓发苍苍的老人了。二句组成一个层次,开头就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
三四句“炼成腹内丹,泼煞心头火。”指归依道家炼丹修道,以扑灭心头的不平之火。道家丹鼎派主张修炼内外丹以成仙,“外丹”是用铅汞配制其他药物,放在炉鼎内烧炼成丹药。从这两句话向深层逆推,读者可以窥探到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许多愤慨和不平,但又无法发泄,只能强自压抑。
五句“葫芦提醉中闲过”,又转回喝酒。希望酒醉后稀里糊涂,以解除许多苦恼――和修炼一样,这仍是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和谋求摆脱的方法。作者的忧愤,可谓深矣。
最后两句“万里云山人浩歌,一任傍人笑我。”思想进一步飞驰,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以彻底脱离现实,忘怀世事。这一“万里云山入浩歌”的形象是放诞不羁的,可以引起旁人的讪笑;但是作者置这种讪笑于不顾,依然故我。这说明他超脱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了。
这首曲从表面上看比较消极,充满了出世思想;但透过现象寻找其内在原因,读者还是可以看到骨子里的愤慨与不平。作者的感情是压抑的,但字面上又表现得旷放通脱。由于使用了一些衬字,曲子显得更为通俗和流畅。
折叠 -
卢挚“年及弱冠”“已登仕版”,先后任地方及中央大吏,仕途顺利,但卢挚内心深处时时泛起退步出世的波澜;作者饮酒时,心中泛起退出官场的波澜而写了这首小令。
- 卢挚 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朝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与白朴、马致远、珠帘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仅存小令。著有《疏斋集》(已佚)《文心选诀》《文章宗旨》,传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写山林逸趣,有的写诗酒生活,而较多的是“怀古…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双调·沉醉东风·对酒原文,双调·沉醉东风·对酒翻译,双调·沉醉东风·对酒赏析,双调·沉醉东风·对酒阅读答案,出自卢挚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6UXpORFU1TlRnMA==.html
诗词类别
卢挚的诗词
- 《送赵左丞之湖广省二首 其二》
- 《题子陵钓台》
- 《踏莎行》
- 《题渊明归去》
- 《题见山楼诗卷》
- 《题太白墓》
- 《【双调】殿前欢·寿阳妆,更》
- 《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 《南乡子 寄广东肃政使者钦公,兼赠别赵景山》
- 《【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