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

作者:李商隐      朝代:
曲江原文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拼音解读
wàng duàn píng shí cuì niǎn guò
kōng wén guǐ bēi
jīn fǎn qīng chéng
diàn 殿 yóu fèn xià yuàn
huá tíng wén
lǎo yōu wáng shì tóng tuó
tiān huāng biàn xīn suī shé
ruò shāng chūn wèi duō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望断平时翠辇(niǎn)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yú)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指嫔妃们。玉殿:宫殿的美称。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死忆华亭闻唳(lì)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华亭闻唳鹤: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指国家的沦亡。折:摧折。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一作“阳春”。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
2、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2-54
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47-748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
1、刘学锴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9-1231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曲江翻译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展开

翻译: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曲江赏析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展开

首联“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颔联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颈联承“空闻”句。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尾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折叠

创作背景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安史之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作于事变后的第二年春天。

作者介绍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次年受到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宠爱,任为书记,并娶他女儿为妻。唐朝中叶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朋党斗争十分激烈。李商隐和牛李两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详情

曲江原文,曲江翻译,曲江赏析,曲江阅读答案,出自李商隐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15.html

诗词类别

李商隐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两性畸形磁力吧BTBT磁力搜索两性的故事中国十大美人迅雷极速版手机端磁力下载器迅雷ios版下载beta官网性感女人照片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