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
-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傍晚时分,云开雨散,雷电也收起威势;我凭倚着栏杆,独自观赏大自然的瑰丽。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一双彩虹自云端垂天而下,雄风从海上吹来顿感快意。野老已歌丰岁霓,除书欲放逐臣回。
村野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霓,圣上的赦书将把流放的大臣放回。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苏东坡已至晚年,只求余生吃饱饭,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其他万事俱成灰。 -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jiàn)倚崔嵬(wéi)。
儋(dān)耳:即今海南儋县。霹雳,疾猛之雷。暮雨:傍晚的雨。栏槛:栏杆。倚崔嵬:依傍嵯峨的高山。崔嵬:山高的样子。垂天雌霓(ní)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雌霓:霓即虹。双虹并出,色彩浅淡者为雌霓。这里似暗喻小人。雄风:凉爽的风。此句隐以雄风喻王命。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野老:村野老人。丰岁:丰收年。除书:拜官之诏书。除去旧官,改授新官日除。这里指令苏轼移廉州安置的诰命。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hè)能专万事灰。
残年饱饭:化用杜甫《痛后过王倚饮赠歌》:“但得残年饱吃饭”句。残年,一生将尽的年月,指人的晚年。一壑能专:占有一丘一墼。这里指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 - 背诵
-
儋耳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初得赦免诏书时的欣喜之情,抒发了风烛残年、万念俱冷的深沉感慨。首联写一阵雷雨之后的黄昏时刻,作者独自登高,凭栏远望。古人常以雷霆之怒,霹雳之威喻皇帝的威怒,这里既是写实景,也是以霹雳收威暗喻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朝政更新。“暮雨”的“暮”,也是含义双关,暗示以前朝政的昏暗;“开”,表现了他对徽宗的幻想,以为朝政从此清明,徽宗刚继位,想清除朝廷的党争,似乎将大有作为,苏轼当时还不可能看清他的真面目。《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也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四句几乎可作“霹雳”句的注脚,表现了同样的幻想。对句刻画了…展开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初得赦免诏书时的欣喜之情,抒发了风烛残年、万念俱冷的深沉感慨。首联写一阵雷雨之后的黄昏时刻,作者独自登高,凭栏远望。古人常以雷霆之怒,霹雳之威喻皇帝的威怒,这里既是写实景,也是以霹雳收威暗喻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朝政更新。“暮雨”的“暮”,也是含义双关,暗示以前朝政的昏暗;“开”,表现了他对徽宗的幻想,以为朝政从此清明,徽宗刚继位,想清除朝廷的党争,似乎将大有作为,苏轼当时还不可能看清他的真面目。《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也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四句几乎可作“霹雳”句的注脚,表现了同样的幻想。对句刻画了折叠 -
此诗作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贬官惠州(州治在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宋神宗皇后向氏以皇太后身份处理军国大事,政局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有利于元祐党人的变化。原来被贬的元祐党人,已死的追复原官,未死的都迁回内郡居住。六十五岁高龄的苏轼于五月内迁廉州(州治在今广西合浦),《儋耳》诗即作于此时。
-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儋耳原文,儋耳翻译,儋耳赏析,儋耳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6TXlOelUxTWpBdw==.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 《扇》
-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 《秋日寄友人》
- 《大雪独留尉氏,有客入驿,呼与饮,至醉,诘旦客南去,竟不知其谁》
- 《和穆父新凉》
- 《夜泛西湖五绝》
- 《日日出东门》
- 《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 《赠黄州官妓》
- 《食雉》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