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三首
-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wéi)。
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不道:犹不知。底处:何处。擘(bò)开苍峡吼奔断,万斛飞泉涌出来。
擘开:冲开。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yíng)回。
断梗枯槎:残枝枯叶。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wǎng)然。
萦回:徘徊荡漾。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qióng)随处弄潺湲。
筇: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 背诵
-
偶题三首赏析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展开这组诗有三首。
第一首写他自己整天儒巾闲雅,面对门外的青山,山上翠紫成堆,山峰巍峨高大,山头云涛奔涌。在云浪断缺的地方,忽而成霖作雨,忽而雨过天晴,青山依然是翠紫鲜明,惬人心目。断云则飞向天际。作者在此时,不禁会心地想到:人们只会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飞来这个根底,因之悟出个凡事要追求根源的道理。云气蒸腾于深山大泽之间,深山大泽又是蛟龙窟宅之所在,这儿水气盛多,水气凝成云彩,云彩遇冷又降落为雨水,往返回环,为自然界带来了生气,为万物生长供给了源源不断的水分,这就是云的根底,在今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事理,而在当时还不被一般人所理解。然而作者的用意,却远不止此。作者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个根底;治学力行,也有个根底。理解根底之所在,则探理求知,无往而不适;敦品励行,无施而不安。百花的芬馨,来源于阳光雨露的抚育,园丁辛勤的栽培;禾稼的丰收,来源于适时的种植,土宜的选择,农民辛劳的耕耘。凡事务必要寻求个根底,这就是诗人命意之所在。
第二首是作者对水的奋斗精神的赞歌。作者以为,人们除了知本务本以外,事业的成就,还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冲决不懈的精神。诗的前两句以“擘开苍峡吼奔雷”形象地描绘水在出山之时,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澌流向前,勇猛地冲击阻挡它的山峡,终于以雷霆万钧的威势,腾吼激撞,从崇山峻岭中把苍崖巨峡擘开,取得斗争的胜利,从而使“万斛飞泉”奔涌而出,一泻千里,形成波澜浩瀚的壮观。后两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紧承前句,表明水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在波涛激荡之处,一切断梗枯枝,被淘洗一清,不容留泊,最后才有一川寒碧的江水,照映淡荡的天光云影,澄澈晶莹、回旋萦绕,自由自在地前进。在诗中,作者启示人们,只有奋斗才是成功之路,有毅力,有恒心,即使有千重阻力、万道难关也是可以攻破的。一往澄清的境界,只有在艰苦奋斗中才能够得来。
第三首启示人们探求真理的源泉,必须有笼罩全局的魄力,有识得整体的眼力,有辨别精粗巨细和综合归纳的能力,然后由博返约,自见真源。如果浅尝即止,一得自矜,满足于一点一滴、一鳞一爪的收获,是不能寻得来龙去脉之所在的。诗以探寻水源为例,作出哲理性的说明,可说是独具慧眼。
诗的前两句:“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表明随着流水的踪迹,沿溯寻源,本来无可非议,但在行到水源的尽处时,却感到那儿并非真源的所在而不免惘然。于是作者悟出一个道理,便在后两句写道:“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意思是说:真正的源头往往来自千流万派,然后汇成一道清溪,奔注而下。如果漫步寻源,不肯多花探索的气力,或者穷尽一点,就认定是源头在此,往往不能寻得真源所在。作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告诉人们,真源既不能一探便得,那就该随处追寻,多方探索,积之既久,则真源自现。于是他扶着筇杖,到处寻弄潺湲的水源,后来才悠然心会,豁然悟得万派归宗的道理。作者在诗里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须得涵泳玩索,融会贯通,去偏求全,去粗取精,然后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为真理就在这里,必然支离破碎,落入魔道。譬如管中窥豹,所见一斑,断非全豹;盲人摸象,各据一偏,是不能见到真象的,道理非常明显。
朱熹的诗歌,着笔不多,却耐人深思,能够打开人们积极的思路。
折叠 -
此诗大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
- 朱熹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偶题三首原文,偶题三首翻译,偶题三首赏析,偶题三首阅读答案,出自朱熹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TVRZd056TXdPVEF4TnpZdw==.html
诗词类别
朱熹的诗词
- 《病中承子服老弟同居厚叔通居中居晦诸兄友载酒见过子服有诗牵勉奉和并呈在席幸发一笑》
- 《寄题金元鼎同年长泰面山亭》
- 《武夷精舍杂咏 仁智堂》
- 《昭德源》
- 《观书有感(其一)》
- 《用子服韵谢水仙花》
- 《趁韵》
- 《训蒙绝句 吾知勉》
- 《进贤道中》
- 《训蒙绝句 就有道而正》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