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长城关楼
-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秋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秋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zhì)堞(dié)秋高气肃清。
危楼:高楼。危:高。雉堞:古代城墙的内侧叫宇墻或是女墙,而外侧则叫垛墙或雉堞,是古代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hòu)扬旗旌(jīng)。
排空:凌空;耸向高空。斥堠:亦作“斥候”。古代的侦察兵,有侦察、候望的意思。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兵屯(tún)细柳营。
河南境:黄河以南的地方,指宁夏黄河平原。细柳营:是指周亚夫当年驻扎在细柳的部队。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显眼底。此诗描写作者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 背诵
-
九日登长城关楼注释
①此诗作于元丰元年黄楼新成以后。作者追述去年今日的水灾;欣喜今日的佳节。②去年重阳,作者曾预料他的友好来共度佳节,来客既为水所阻,主人亦忙于与水斗争,故云不可说,即无从说起的意思。…展开①此诗作于元丰元年黄楼新成以后。作者追述去年今日的水灾;欣喜今日的佳节。②去年重阳,作者曾预料他的友好来共度佳节,来客既为水所阻,主人亦忙于与水斗争,故云不可说,即无从说起的意思。③沤,积水。千沤,极言其水势之大。④黄,菊花。过重阳节要赏菊喝酒,这里以“黄花白酒”代表过重阳节。⑤红粉,疑指在座侑酒的歌妓。⑥这里是说高刹为白雾迷漫着,瞧不见。⑦薄寒中(读zhòng)人,是说人中了寒气。⑧齾齾(音yà),齿缺不齐,这里形容山峰参差。⑨霅(zhá),水名,即流入太湖的霅溪。末句实作者回忆、设想江南之词。 折叠 -
九日登长城关楼赏析
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显眼底。此诗描写作者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展开这是一首由修筑长城的将领写的长城诗。长城关气势雄伟,登高远眺,朔方形势尽显眼底。此诗描写作者重阳节登上长城关楼时所见的雄阔景色,并以听到敌军已撤出黄河以南地区,军中不用再戒备森严的消息,来衬托修筑长城的作用和意义。全诗洋溢着豪迈兴奋的感情,这在众多的长城诗中并不多见。
王琼在灵州、花马池等地留下了足迹和诗文,他的诗反映出明代边防的严酷现实和他忠于国事、勤劳为政的可贵精神。
折叠 -
-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九日登长城关楼原文,九日登长城关楼翻译,九日登长城关楼赏析,九日登长城关楼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7654.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 《同王胜之游蒋山》
- 《九日寻臻阇梨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
- 《徐君猷挽词》
- 《往在东武,与人往反作粲字韵诗四首,今黄鲁直亦次韵见寄,复和答之》
- 《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
- 《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
- 《予初谪岭南,过田氏水阁,东南一峰,丰下锐上,俚人谓之鸡笼山,予更名独秀峰·今复过之,戏留一绝》
- 《遗直坊(并叙)》
- 《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
- 《和宋肇祂游西池次韵》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