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歌辞五首
-
其一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其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其三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其四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其五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其一
第一首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郎君上马后并不去取马背上的马鞭子,而是去折杨树和柳树上的枝条。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他盘膝坐在马背上,悠闲地吹起了长笛,过往的行人听着笛声只觉愁思难忍。其二
第二首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我现在因为浓重的愁苦而不快乐,我愿意成为郎君的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外出时牢牢地抓着郎君的胳膊,闲坐时盘膝在郎君身边。其三
第三首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
我在两泉旁的小泽处、放牧我心爱的马儿,竟然忘记了给马套上马笼头。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我背着马鞍、跟随着马走,怎么不见你骑马呢?其四
第四首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遥看孟津河一带,茂密的杨树和柳树都随风摇曳着。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我是北方民族的儿郎,不理解汉族人写的诗歌。其五
第五首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一群马儿快速飞奔,才能分出高下。 -
上马不捉鞭(biān),反折杨柳枝。
捉鞭:拿起马鞭。捉,抓、拿。蹀(dié)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蹀:行。座:同“坐”。长笛:指当时流行北方的羌笛。行客儿:浙江绍兴方言,也就是行路人。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
出入擐(huàn)郎臂,蹀座郎膝边。
擐:系,拴。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jī)。
羁:马笼头。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逐:跟随。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pó)娑(suō)。
孟津河:指孟津处的黄河。孟津,在河南孟县南。郁:树木茂密状。婆娑:盘旋舞动,此指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我是虏(lǔ)家儿,不解汉儿歌。
虏家儿:胡儿,古代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贬称。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bì)跋(bá)黄尘下,然后别雄雌(cí)。
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
《折杨柳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柳”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乐”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 背诵
-
折杨柳歌辞五首注释
-
折杨柳歌辞五首赏析
《折杨柳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第一首是写“行客”…展开第一首是写“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在古代习俗中是作为惜别的象征。这一细节,正表现出其依依惜别的心情。而此时更传来了悠悠长笛之声,岂不更令人怅惘,别情难抑!诗前三句纯用叙事代抒情,不明言离愁,而巧妙地用“柳枝”“长笛”象征离情的事物意象作垫衬,逼出最后一句“愁杀”两字。
第二首中,“愁不乐”点出与“郎”经常离别,故女子大发奇想,希望成为心上人的马鞭,终日伴随情郎身边。诗蕴藉有致,颇带南方吴声西曲的柔情;但又颇有不同,“愿作郎马鞭”的痴想就明显带有北方器物的特征。诗以刚健之笔抒温婉之情,于爽健之中寓缠绵之情致。
第三首是写放马的情形。马不戴羁,人扛马鞍,人随马走,然后提出疑问“何见得马骑”,怎么不见你骑马呢。远离故乡前夕,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对未来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第四首诗写征人遥望漫漫征程,对此行怀有隐忧。此诗应当注意两点:(一)作者当是北方少数民族,或为鲜卑,或为其他,虽已难深究,但其显然习惯于北方大漠生涯,来到中原沃土为时未久。故“遥望”之际,对“杨柳郁婆娑”之中原景物倍觉新鲜。“郁婆娑”三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见垂柳成行、依依摇曳之美景。此种景物描写,在北歌中极为罕见。(二)此诗当原用北族语言,经过汉译。“虏家儿”者,即出诸汉人译笔,北方民族断不会用此贬词自称。至于诗中透露出其时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信息,亦值得重视。
第五首诗是写一场激烈的马赛前的情景。赛马场上,人强马壮,跃跃欲试。作者不禁感叹: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两个“须”字,突出了人马互相依赖的重要关系。“跸跋黄尘”,动人心魄,展示出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这是作者的揣想之辞,故云“然后”才能决一雌雄。诗有议论,有描写,场景阔大,给人一种阳刚的美感。
全诗描写了作者与爱人的临行分别,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通过此诗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
折叠 -
《折杨柳歌辞》是《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为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常折柳以为留念。
- 佚名 …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折杨柳歌辞五首原文,折杨柳歌辞五首翻译,折杨柳歌辞五首赏析,折杨柳歌辞五首阅读答案,出自佚名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997.html
诗词类别
佚名的诗词
- 《嘉泰二年恭上太皇太后尊号八首》
- 《绍兴朝日十首》
- 《送长史李少府入蜀》
- 《南唐烈祖酒令》
- 《【仙吕】点绛唇·道妙玄微,》
- 《绍兴祀祚德庙八首》
- 《瑞鹤仙·百年如梦蝶》
- 《眼儿媚·惨云愁雾罩江天》
- 《灵响词 其三》
- 《和查仲文雪中即席所赋》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