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要建立不同一般的事业,必须依靠特殊的人才。有的马奔跑踢人,却能行千里;有的人受到世俗讥讽,却能建立功名。这些不受驾驭的马和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他们罢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优秀才能,超群出众,可担任将相及出使远方的人才。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奔踶:奔驰,踢人。意谓不驯服。泛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跅弛:放纵不羁。茂材:秀才。绝国:极为辽远的邦国。 -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是汉武帝选拔社会人才而颁布的诏书。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才,又常称作“茂才异等”。在西汉属特举科目,汉光武帝时改为岁举。茂才的选拔之是对于有特异才能和有非常之功的低级官吏的提拔。
凡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所以有些狂奔踢人的马,却是日行千里的良马;有些时常被世俗讥讽议论的人,却是能建功立业的奇才。那可能翻车的马,以及放荡不羁的人,关键在如何使用而已。现特责成全国各州县地方官,要留心考察推荐官民中有特殊才干,能做将相和出使外国的人。
这篇文章是汉武帝为建功立业发出的征求贤才的号召书。文章强调了建设国家与发掘人才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大行不避细节的选拔原则。这篇诏书文字精炼,表现了大汉恢宏的风范和招揽贤良之急切,其爱才的胸襟令人景仰。此外,对人才也不求全责备,只要是千里马,偶尔踢人也无妨。这都是符合“人才学”原理的。
当代之人应学习汉武帝恢宏的风范、爱才的胸襟,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是“千里马”,就不要求全责备。这样才会使人才脱颖而出,并有用武之地,为社会献计、献策和出力。
- 背诵
-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解析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是汉武帝选拔社会人才而颁布的诏书。茂才西汉称秀才,东汉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改称茂才,又常称作“茂才异等”。在西汉属特举科目,汉光武帝时改为岁举。茂才的选拔之是对于…展开本篇文章是一篇具有自己特色的诏令。
首先,文章虽然短小,但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却是十分丰富的,充满了使用人才的辩证思想和方法。文章能巧妙地运用千里马作比喻,使说理深刻而又形象增强了说服力。而且,文章立论鲜明,于开头就把作者的思想观点开门见山地摆出来,进而加以论述,这样使诏令文句谨严,逻辑性强。同时,文章词意恳切,使汉武帝思才爱才之心跃然纸上,反映了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思想。
其次文章反映了汉武帝对待诏令文书撰写的谨慎认真之态度。这是庆为诏令文告是朝廷处理全国政务,指挥号令天下的工具,承载着传递封建帝王的指令信息之任务,古代有识帝王对文书的撰写持认真严谨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它在管理国家政务中的重大作用许多优秀文书佳作的出现与此关系至大。
当代之人应学习汉武帝恢宏的风范、爱才的胸襟,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不拘一格选人才,只要是“千里马”,就不要求全责备。这样才会使人才脱颖而出,并有用武之地,为社会献计、献策和出力。
折叠 -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选自《汉书·武帝纪》亦载《古文观止》本篇诏书颁发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其时由于西汉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权管理和对内对外关系的需要,特别是由于管理机构的扩大,疆域的开拓,与之适应的是“置刺史部十三州”,这样就需要大批的各种相应的管理人才和军事上的指挥人才。
- 刘彻 刘彻(前156-前87年),即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刘彻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承继景帝的政策,对内完成了真正的统一,对外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实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刘彻经过五十多年的经营,使汉朝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彻仿效古代的采诗制度,创立了乐府机关,使之掌管宫廷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这对乐府诗的…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原文,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翻译,武帝求茂才异等诏赏析,武帝求茂才异等诏阅读答案,出自刘彻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500.html
诗词类别
刘彻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