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寺
-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
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
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
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链。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
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祖师:指六祖惠能(638 713),俗姓卢,唐新州(今广东新兴)人,我国禅宗杰出大师。二十四岁时闻《金刚经》而开悟,辞母北上,到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是为第六代祖。惠能在曹溪大倡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烦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南宗禅。塔:形高而尖的建筑物,由五级到十几级不等,藏佛遗骨的叫作塔,不藏遗骨的则叫作支提。可怜:可爱,这里引申为羡慕之意。明上座:指惠明和尚。万法归一:万法。一切事物;一,真如本体。抠衣:提起衣服。雨霰:细雨和雪珠,在文中指诗人泪流满面的样子。端泉:佛语,人天然具有的灵泉。绮语:佛教十毒之一,多指花言巧语或啰唆虚妄等语,是为不真之语。
- 背诵
-
南华寺
…展开此诗为苏轼遭贬,在南迁的路上拜谒南华寺所作。南华寺在今天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曹溪畔。这里是六祖惠能光大“南宗禅法”的地方。惠能圆寂后,其弟子将其肉身以夹苎法塑造成真身像供奉在六祖殿内,供人们膜拜。
全诗由诗人自问总起:“为何要参拜六祖呢?”他自己很清楚原因——“因为我要认识真正的自己,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知。”六祖惠能坐在塔中,好像在询问诗人对人生有什么感悟和体会。但此时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话锋一转,说自己很羡慕得到六祖亲自指点和教导,从而悟出大道和真理的惠明和尚。但是惠明的这种体悟只能自己理解,无法用语言向他人表达和传递,再多的语言叙述对于这种佛法的领悟都是苍白无力的。而且悟道之人。一定要抛却俗世之中的妄念,不要被表象蒙蔽双眼,被欲望麻痹神经,失去清醒的头脑和认知力。说了惠明的一些体会后,话题再次回归到诗人身上。诗人反省说自己前生三世本是修行之人,且长期的修行让自己对佛法有了自己的独特体会,但是一念之差使他从清净之地落入喧嚣的尘世之中,遭受了种种考验,受尽忧患的折磨。如今,站在六祖面前诚心诚意地忏悔和反思,泪水在眼眶里肆意横流。最后,诗人说出自己的愿望,他想通过这清冽纯净的泉水,洗去自己在尘世中沾染的污浊和对俗世的眷恋。
回顾苏轼的一生,坎坷多舛,颠沛流离,也正是因为这些磨难,让他对人生有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他荣耀过,也落魄过;他快乐过,也悲伤过。正是因为他体味了人生百态,看遍了人世的浮华,他才想回归本心,想做真正的自己。只有经历过才懂得,不忘初心是多么难能可贵,所以他要在六祖面前立下铮铮誓言,忘却荣华富贵,放弃尘世享受,只为目到最初的单纯与简单,所以,适当地松一下时刻紧绷着的弦吧,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与坦然。舍与得不仅在于外物的比较,更多的是内心的感受。
折叠 -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9岁的苏东坡再次遭贬,惠州安置。南迁路上,他拜谒了曹溪南华寺。南华寺是六祖惠能光大禅宗的地方。于是,有了这首《南华寺》。
-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南华寺原文,南华寺翻译,南华寺赏析,南华寺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95897.html
诗词类别
- 「宋词精选」
苏轼的诗词
- 《和钱穆父送别并求顿递酒》
- 《朝云诗(并引)》
- 《赠写御容妙善师》
- 《诗二句》
- 《南歌子(和前韵)》
- 《安国寺浴》
- 《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 《春日》
- 《游桓山,会者十人,以`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为韵,得泽字》
- 《卜算子·感旧》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