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 怨
-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背诵
-
闺 怨译文
-
闺 怨赏析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象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在南方边境。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致,一往情深。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个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李敬一)…展开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象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在南方边境。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致,一往情深。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个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李敬一)折叠闺 怨注释
-
- 沈如筠 沈如筠,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任横阳主簿。《全唐诗》存其诗四首。…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闺 怨原文,闺 怨翻译,闺 怨赏析,闺 怨阅读答案,出自沈如筠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28643.html
诗词类别
沈如筠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