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兰草杜若生长在春夏时节,茎叶茂盛多么美好青葱。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幽雅孤高独擅林中美色,红花下垂着覆盖了紫色的株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白天慢慢变短,袅袅的秋风已悄悄来临。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一年一开花的草木都飘摇零落,美好意愿终究如何完成? -
兰:兰草。若:杜若,杜衡,生于水边的香草。芊蔚:指草木茂盛状。朱:红花。蕤:花下垂状。迟迟:徐行貌。岁华:草木一年一度开花,故云。摇落:凋零。
- 背诵
-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展开首联“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赞美香兰和杜若的秀丽芬芳。春生夏长的兰若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艳丽芬芳。但香兰和杜若的美,固然在其花色的艳丽芬芳,秀色可人。可是花儿再芬芳美丽,还需要青翠茂盛的绿叶的扶持与陪衬。只有花叶相映,枝茎交合,互相陪衬方能相得益彰,兰若才可显示出绚丽多姿的情趣与艳丽来。所以,诗作的第二句便迭用了“芊蔚”“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其茂盛,而中间又贯一“何”字,就使诗人面对秀丽芬芳的兰若,其内心的喜悦与赞美之情托盘而出,溢于言表。
颔联“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写兰草和杜若幽独地生于林中,有着空绝群芳的秀色。她那艳丽的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在紫茎的上面鲜艳极了。这里以“朱”与“紫”浓墨重彩地加以刻画并用一个“冒”字,将“朱蕤”“紫茎”连成一体。这一句不但刻画出了兰若的身姿,突出了她花簇纷披的形态而且色彩对比十分鲜明,使人更觉其艳丽芬芳,也更写出了花的动态感给人以摇曳多姿、妩媚动人的体验与感受。“朱蕤冒紫茎”与曹子建《公宴诗》中“朱华冒绿池”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赞美香兰和杜若的秀色,以群花的相形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效应,给人以孤芳自赏而又高洁卓越的感受。
颈联“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赞美兰若的秀色高洁转而感慨芳华摇落好景不长。夏尽秋来,白日渐短,而红花、绿叶也由盛逐渐衰落。“迟迟”二字,便巧妙地写出了这种时序和花色逐渐变化的过程。诗人更以“袅袅”二字形容秋风乍起,芳花摇落,不但传神而且写出了诗人的惋惜之情。
尾联“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借用宋玉《九辩》中“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句意,借花草之凋零来悲叹年华的流逝、理想的破灭寄托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香花香草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怀:以“幽独空林色”压倒群芳的兰若风姿,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以芳花的摇落无成借以反映政治上的失意表达不能有所作为的苦闷。全诗比兴寄托,寓意凄婉,感慨遥深,发人深思。
折叠 -
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686),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687)。
-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时就富于浪漫的豪侠性格。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举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受武则天赏识,拜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敢于针砭时弊,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从武攸宜征伐契丹。后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许多进步主张不能实现,便于圣历初(698)辞官返乡。武三思县令段简诬陷他,因此入狱,后…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原文,感遇三十八首(其二)翻译,感遇三十八首(其二)赏析,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阅读答案,出自陈子昂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28626.html
诗词类别
陈子昂的诗词
- 《庆云章》
-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 《春夜别友人二首》
- 《宿襄河驿浦》
-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 《晦日宴高氏林亭(见《岁时杂咏》)》
- 《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 《感遇·之十二》
-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