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词二首 / 添声杨柳枝辞
-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背诵
-
南歌子词二首 / 添声杨柳枝辞赏析
第一首前两句“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一尺系概数,深红指裙色。曲尘本酒曲所生细菌,色微黄如尘,因为称淡黄色,此指衣色。起句言深红裙上蒙以浅黄之衣。裙与衣,深红配浅黄,红黄谐调,两相映衬,绚丽多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女衣饰,讲究色彩美,正是情移于衣的自然流露,或者说衣饰之艳丽正是少女情窦初开之表象。谁也不愿老穿破旧衣服。故次句言“天生旧物不如新”。然而,就爱情而言,则不能“喜新厌旧”,而应是“日久长新”才好,否则情不专而怨恨必生。窦玄妻《古怨歌》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人这里正是以“衣不如新”反衬“人不如故”。后二句说“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桃核由两半相合而成,故曰“合欢桃核”,喻男女相遇合,或可作表达爱情之信物。《烟花记》载,炀帝以合欢水果赐吴绛仙,就是适例。堪,可也。里许即里面,许系助词。元来,即原来,“元”通“原”。“人”字当本作“仁”。诗人用谐音双关法,写桃核内有“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人”。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 “旧物不如新”;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然“终堪恨”也。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第二首一二句“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谐音双关“嘱”。长行,古博戏名。唐代李肇《国史补》下:“今之博戏 ,有长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此处读作游子的“长行”,隐喻“长别”。围棋,音同“违期”。诗人仍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又为下文的“入骨相思”埋下伏笔。三四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红豆即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朝时贵族的闺阁间流行一种玩物,拿一小块象牙剖成两面,镂空了镶入一颗红豆,再将剖开的两面嵌上去,复成六面,骰点当然亦是凿空的,一掷出去,六面皆红,即所谓“玲珑骰子安红豆”了。后来流传到民间,一般人买不起象牙这样贵重的材料,便改用兽骨,红豆又称相思子,“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 此二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别字”,去细细品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展开第一首前两句“一尺深红蒙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一尺系概数,深红指裙色。曲尘本酒曲所生细菌,色微黄如尘,因为称淡黄色,此指衣色。起句言深红裙上蒙以浅黄之衣。裙与衣,深红配浅黄,红黄谐调,两相映衬,绚丽多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少女衣饰,讲究色彩美,正是情移于衣的自然流露,或者说衣饰之艳丽正是少女情窦初开之表象。谁也不愿老穿破旧衣服。故次句言“天生旧物不如新”。然而,就爱情而言,则不能“喜新厌旧”,而应是“日久长新”才好,否则情不专而怨恨必生。窦玄妻《古怨歌》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人这里正是以“衣不如新”反衬“人不如故”。后二句说“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桃核由两半相合而成,故曰“合欢桃核”,喻男女相遇合,或可作表达爱情之信物。《烟花记》载,炀帝以合欢水果赐吴绛仙,就是适例。堪,可也。里许即里面,许系助词。元来,即原来,“元”通“原”。“人”字当本作“仁”。诗人用谐音双关法,写桃核内有“仁”以隐喻合欢之人心中原来别有“人”。既然对方心中已有他人,故第二句曰 “旧物不如新”;虽前有“合欢桃核”之约,然“终堪恨”也。这就既巧妙地讽刺了爱情上的喜新厌旧者,又曲折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者的执着追求,那“恨”字流露出一种难言的幽恨之情。面对负心人,诗人委婉地提出自己的劝戒,言有尽而意无穷,反映了甜蜜爱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 第二首一二句“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谐音双关“嘱”。长行,古博戏名。唐代李肇《国史补》下:“今之博戏 ,有长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此处读作游子的“长行”,隐喻“长别”。围棋,音同“违期”。诗人仍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又为下文的“入骨相思”埋下伏笔。三四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红豆即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朝时贵族的闺阁间流行一种玩物,拿一小块象牙剖成两面,镂空了镶入一颗红豆,再将剖开的两面嵌上去,复成六面,骰点当然亦是凿空的,一掷出去,六面皆红,即所谓“玲珑骰子安红豆”了。后来流传到民间,一般人买不起象牙这样贵重的材料,便改用兽骨,红豆又称相思子,“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 此二诗写“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以讽喜新厌旧;写“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以骰子喻己相思之情,就既未见浓艳的辞藻,又未闻有些许脂粉气。其设想新奇,别开生面,在许多的爱情诗中,使人顿觉耳目一新。大量使用谐音双关修辞法,更使诗作独标一格,别有情致。人们表达爱的情感,力避直率明白,本尚朦胧含蓄(当然不是晦涩费解),而双关隐语的运用,却能使人透过字面的意思,通过那些音同或音近的“别字”,去细细品味那双关语中底层的无尽的意蕴。这些谐音词的寓意颇深,不可囫囵读之。它蕴含着诗人人为的特定含义和感情色彩,能使语言在表达上更含蓄、婉转和饶有风趣。用于表达爱情,则言浅意深,更富有感染力。折叠 -
-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南歌子词二首 / 添声杨柳枝辞原文,南歌子词二首 / 添声杨柳枝辞翻译,南歌子词二首 / 添声杨柳枝辞赏析,南歌子词二首 / 添声杨柳枝辞阅读答案,出自温庭筠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26841.html
诗词类别
温庭筠的诗词
- 《觱篥歌(李相妓人吹)》
- 《赠越僧岳云 其二》
- 《赠隐者》
- 《西江贻钓叟骞生(一作西江寄友人骞生)》
- 《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因作双韵声》
- 《寄裴生乞钓钩》
- 《杨柳八首(一作杨柳枝)》
- 《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成四十韵》
- 《烧歌》
- 《水仙谣》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