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原文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拼音解读
shǎo nián tòng yǐn
xiàng jiāng xǐng
míng yuè tuán tuán gāo shù yǐng
shí shuǐ chén yān lěng
dōu diǎn gōng huáng
rén jiān zhí nín fēn fāng
shì qiū tiān fēng
rǎn jiāo shì jiè dōu xiā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回忆起年轻时曾在这里狂饮一场,酒醒了眼前是奔流的吴淞江。团团明月投下了桂树的身影,十里之外都散发着桂花的幽香。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桂花只不过有一点点宫黄之色,却给人间送来这样的芬芳。也许是她要借着秋天的风露,让香气飘散到世界的四面八方。

痛饮:尽情喝酒。吴江:即吴淞江,在今苏州南部,西接太湖。团团:圆形。大都:不过。宫黄:指古代宫中妇女以黄粉涂额,又称额黄,是一种淡妆,这里指桂花。直恁:竟然如此。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展开

这首词写桂花,并非只是咏物,词人身世之感,隐然其中。它不专门扣住桂花题材,而是能离开桂花本身,把自己的经历结合来写,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亲切,写得别有情趣。

上片忆昔。起笔回顾痛饮吴江,酒酣沉醉,醉而复醒的情景。作者从自己的游踪引入桂花。少年时有个秋夜,在吴江痛饮醒来,看见一轮明月,中间映着团团的桂树影子;江边桂树,十里花香,飘散在烟波江上,倍添清冷之气:天上人间,都笼罩在桂香桂影之中。桂花虽身世如断梗飘蓬,而意气不衰。辛弃疾年轻时游过吴江,所以他对此地颇为怀念。大概吴江两岸,当时桂花颇盛,所以他咏桂花便想起吴江之游。“明月团团高树影”中的“团团”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影像丰富而优美,也符合酔中奇妙的观赏状态。词人借自己一次客中酒醒后看桂影、闻桂香的经历来写桂花,情调豪放,生动自然。“十里水沉烟冷”,用“水沉”来指桂花馨香,引出下片专咏桂花芳香。

下片由写作者自己的经历,转到桂花本身。“大都”两句赞赏桂花,即小见大。桂花体积小,金黄色,宛如妇女淡施“宫黄”,星星点点,可是开在人间,竟然这般芬芳。花小、色黄、香浓,正是桂花特征。这几句把桂花特征都写到,但着重写它的香味,抓住重点,与上片相呼应。最后别出新意:“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激情满怀,放言凭借秋天风露的传播,桂花会将整个世界都熏染得浓郁芬芳。这里正是“有尽而不尽”,词已写完,而意未尽。

这首词意境优美,写桂花能抓住其特征,联想自然,用词简练,不愧为词中佳品。

折叠

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与他的朋友余叔良的一首唱和之词。余叔良其人情况不详,与辛弃疾有唱酬,《沁园春·答余叔良》云:“我试评君,君定何如,玉川似之。”可知是一位声气相应的朋友。

辛弃疾自隆兴二年(1164)冬或乾道元年(1165)春,江阴签判任满后,曾有一段流寓吴江的生活。此词当作于辛弃疾献《美芹十论》之后,这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详情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原文,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翻译,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赏析,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阅读答案,出自辛弃疾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390110.html

诗词类别

辛弃疾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性感海滩4游戏下载中国的全部明星有哪些两性话题讨论结婚七年迅雷下载美女性感图片白冰性感图片所有明星大全两性情趣小说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