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元遗山集
-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wēng)。
身阅兴亡:言元好问曾经历金元易代之变。浩劫空:大灾难,破坏严重。佛家谓世界由成、住到坏、空为四劫,空指世界毁灭。后遂以“劫”指灾难。无官未害餐周粟(sù),有史深愁失楚弓。
周粟:周武王灭商后,殷商贵族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饿死。楚弓:这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献。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行殿:行宫,指金之南京汴梁。夜火:鬼火。故都:指金中都燕京。金迁汴梁前之京都。乔木:高大树木,多用以喻故国、故里。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弓工。
赋:吟咏、描写。沧桑:沧海桑田之省文,此指金之易代。 - 背诵
-
题元遗山集
…展开清代的汉族文人,总对异族统治下的生活难以泯灭屈辱之感,尽管清代历朝的统治者采用文字狱和科举的软硬兼施政策,但文人的抵触情绪和抗争思想,有如压在磐石下的竹鞭,仍在曲曲弯弯地生长,总在寻找破土而出的机会。赵翼这首诗,便是这样的一支竹鞭。
首联“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即概括地写出元好问所处金元易代的时代背景和他在保存文献上的功绩。元好问是“代王言”的近臣,他是亲眼看到哀宗自缢、国破家亡的惨祸的。这场浩劫使金朝的皇家图籍档案毁于一炬。元遗山痛感保存史料是史官的职责,因此才能忍辱含垢地活下来,凭着记忆和采访,写下了《壬辰杂编》等著作,为后人编《金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金朝文献,尤其是元氏身历的宣哀两朝的君臣言行,实赖遗山的著述而得以为后世所知,所以赵翼予以极高的评价。
颔联“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紧承上句,进一步为遗山的行为辩护。不做元朝的官,已经不玷名节了,又何必效伯夷叔齐的愚忠,为不食周粟而饿死呢?何况遗山的苟活,是生怕楚弓金朝的文献失散,那么他的活难道比殉节这种无谓的死逊色么?这种观点,其实是对二程以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理论的痛斥。
颈联“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这一联补叙“浩劫”,一悲一泣,写尽元遗山的创巨痛深。上句描绘了幽兰夜火这一标志金亡的画面。天兴三年(1234),宋和蒙古南北对蔡州 (今河南汝南)合围,城破,哀宗自缢于幽兰轩,旋为部下火葬,可见这幕悲剧在遗山是刻骨铭心的。下句则用社稷坛边的大树在秋风中哀泣它的凋零,想象遗山对故国的眷恋。金朝自太祖完颜阿骨打定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至蔡州国亡,历一百二十年。立国时种植的树木当已参天了,但它们已为敌国所有,树若有知,一定在泣诉它的不幸呢。
尾联“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弓工。”,专对元氏的诗歌创作给予评价。在赵翼看来,国家的沦丧虽是大不幸,但对爱国诗人来说却正相反,原因是他的心灵在经受激烈的撞击后,必能进发出耀眼的火花,因此这富有真情实感的诗篇也必然具有诗史的价值。沧桑的变故,反而成就了诗家的名声,这岂非大幸?
赵翼之所以对遗山诗“低徊不能置”写下了如此动情的感想,我以为是因为不久前也曾发生过一场浩劫,也出现过一批“赋到沧桑句便工” 的诗家之故。如赵氏十分推崇的吴伟业,就是其中之一,再远一些的,文天祥何尝不是如此。赵翼都用与元好问相似的笔调歌颂过他们,这就不得不怀疑赵翼有以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的深刻用意在。
折叠 -
- 赵翼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题元遗山集原文,题元遗山集翻译,题元遗山集赏析,题元遗山集阅读答案,出自赵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428.html
诗词类别
赵翼的诗词
- 《金川门》
- 《山行杂诗(七首选—)》
- 《拟杜甫诸将 其三》
- 《归田即事 其二》
- 《飓风歌》
- 《重过灵岩山馆》
- 《野步》
- 《奉命出守镇安岁杪出都便道归省途次纪恩感遇之作》
- 《台湾俘囚络绎械送内地再作凯歌》
- 《归田即事 其三》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