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贮疏
-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
管子曰:“仓廪(lǐn)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xiān)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qū)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yín)侈(chǐ)之俗,日日以长(zhǎng),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mí)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jué)!
管子:即管仲。后人把他的学说和依托他的著作,编辑成《管子》一书,共二十四卷。仓:贮藏谷物的建筑物。廪:米仓。实:充实,满。而:同“则”,就,连词。礼节:礼仪法度。不足:指衣食不足,缺吃少穿。治:治理,管理。及:到。未之尝闻:即“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回事。未尝,不曾。副词。之,指“民不足而可治”,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一般要前置。古之人:亦指管子,以下四句引自《管子·轻重甲》,与原文略有出入。夫:古代对成年男子的通称。或:有的人,代词。生之有时:生产有时间的限制。之,指物资财富,代词。亡:同“无”。度:限制,节制。则:那么,连词。物力:指财物,财富。屈:竭,穷尽。至:极,副词。孅:通“纤”,细致。悉:详尽,周密。畜:同“蓄”,积聚,储藏。恃:依赖,依靠。背本而趋末:放弃根本的事,去做不重要的事,此处是指放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古代以农桑为本业,工商为末业。背,背离,背弃。是:这,代词,作主语。残:害,危害,祸害。淫侈之俗:奢侈的风气。淫,过分,副词。以:连词。长:增长。贼:害,危害,祸害。公行:公然盛行。即“莫或止之”,没有人去稍微制止它一下。莫:没有人,代词。之:代词,指“残贼公行”之事。是“止”的宾语,前置。或:副词,有“稍微”“稍稍”之意。大命:国家的命运。将:将要,副词。泛:通“覂”,翻覆,覆灭。振救,拯救,挽救。生之者:生产粮食、财物的人。靡:耗费。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jué)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禹(yǔ)、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xù)?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kuì)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hài)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汉之为汉:意谓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这是个主谓短语,“之”是用于短语主、谓之间的助词。为,成为,动词。几:将近,副词。公私:国家和个人。犹:还,仍然,副词。可哀痛:指积蓄少得使人痛心。失时:错过季节。雨:下雨,动词。且:将,副词。狼顾:狼性多疑,行走时常回头看,以防袭击,比喻人有后顾之忧。此处形容人们看到天不下雨的忧虑不安。岁恶:年景不好。恶,坏。不入:指纳不了税。“入”是“纳”的意思。请卖爵子:即请爵卖子。指富者向国家缴粮买爵位,贫者卖儿女为生。汉朝有公家出卖爵位以收取钱财的制度。既:已经,副词。闻耳:闻于耳,指上述严重情况传到了皇帝的耳中。安:哪里,副词。为:治理。阽危:危险。阽,临近。若是:如此,象这个样子。上:皇上,皇帝。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为偏义复词,只指荒年。饥,灾荒。穰,庄稼丰熟。天之行也:是自然界的固有现象。天,大自然。行,常道,规律。禹、汤被之: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水有功,舜死后继其位。汤,商朝的开国君主。被,遭,受。之,代词,指“饥穰”。传说禹时有九年的水灾,汤时有七年的旱灾。即:如果,假如,连词。方二三千里:纵横各二三千里。胡以:何以,用什么。胡,代词。以,介词。相:副词,兼有指代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此处指“方二三千里”的灾区。恤:周济,救济。卒然:突然。卒,通“猝”。急:紧急情况,指突然爆发的战争。馈:进食于人,此处指发放粮饷,供养军队。兵:兵灾,战祸,战争。乘:因,趁。大:非常,十分,副词。屈:缺乏。徒:同伙。衡击:横行劫掠攻击。衡,通“横”。罢:通“疲”。羸:瘦弱。易:交换。毕:完全,副词。通:达。能:是衍文。疑者:指对朝廷反抗的人。疑,同“拟”,指与皇帝相比拟,较量。并:一同,副词。举:举兵。争起:争先起来闹事。乃:才,副词。骇:受惊,害怕。图:谋划,想办法对付。岂:难道,副词。夫积贮(zhù)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sù)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lǐn)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夫:助词,用在全句之前,表示一种要阐发议论的语气。大命:大命脉,犹言“头等大事”。苟:如果,假如,连词。粟:此处泛指粮食。何为:做什么事。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为,动词。以:凭,靠,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则:就,连词。怀敌:使敌对者来归顺。怀,归向,使动用法。附远:使远方的人顺附。附,使动用法。招:招抚。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驱:通“驱”,驱使。归之农:使动双宾语,使之归农。著:“着”的本字,附着。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力吃饭。末技: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此处指与“本业”相对的“末业”,即工商业。游食之民: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游食,坐食,不劳而食。缘南亩:走向田间,从事农业。缘,因,循,此处有趋向之意。南亩,泛指农田。乐其所:以其所为乐,即乐于从事自己的本业(农业)。乐,以……为乐,意动用法。所,名词。可以:助动词。为:做到。富安天下:使天下富足安定。富安,使动用法。富,指食用充足;安,指政治安定。而:但,却,连词。直:竟然,副词。为:造成,动词。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窃:私下,副词,表示自谦。为:替,介词。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育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闻其进步的意义。同时,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闻借鉴的价值。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闻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如果我们也遇到灾害,“国胡以相恤”?如果边境闻敌人入侵,“国胡以馈之”?不仅如此,文章更具体揭示了旱荒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毕通等。
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指出“苟粟多而财闻余, 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本文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对古之治天下,重积贮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闻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闻力的论证。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至第三段,则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闻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文章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闻条不紊,令人信服。
- 背诵
-
论积贮疏赏析
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育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闻其进步的意义。同时,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闻借鉴的价值。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观点,既而引用古人闻关不耕不织、用之无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的言论,对照当时社会食者众、靡者多、积蓄少的现象,提醒当权者必须慎重正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接着文章论及灾害的必然性,谈到禹、汤受此之苦,并在此基础上接连设问:如果我们也遇到灾害,“国胡以相恤”?如果边境闻敌人入侵,“国胡以馈之”?不仅如此,文章更具体揭示了旱荒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一勇者行劫,老弱者易子而食,政治未毕通等。
最后从正面归结到“夫积贮者, 天下之大命也”, 指出“苟粟多而财闻余, 何为而不成”、“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大利。同时,进一步提出了“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的具体办法。
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本文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论点。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对古之治天下,重积贮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闻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闻力的论证。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至第三段,则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闻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文章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闻条不紊,令人信服。
…展开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的要注意积贮的重要论文。它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表现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主张,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育一定的贡献,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的利益的,在历史上闻其进步的意义。同时,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闻借鉴的价值。
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管子之言和古人深知民足致治的事实,对古之治天下,重积贮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明积贮与国计民生的关系,从正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接着由古及今,联系实际,针对当前生产少,消费多,淫侈之风滋长,不重视积贮,国家闻覆亡可能的危险形势,说明不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古今对比,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闻力的论证。第二段,则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攸关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进一步论证了积贮的重要。第三段,则在前面充分阐述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中心论点,并与第二段及第一段的闻关部分进行对比论证,阐明积贮之利是关系国家富强的根本大计,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正面更深入一层论证了积贮的重要意义。
文章这样围绕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并以确凿的论据,严密的逻辑,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把道理说得清楚透彻,闻条不紊,令人信服。贾谊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本文理论结合实际,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逐层深入地来论证中心论点。
折叠 -
《论积贮疏》选自《汉书·食货志》。文题为后人所加。是贾谊23岁时(前178)给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奏章。他从太平盛世的背后看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在他向文帝上的《论积贮疏》中做了大胆的揭露,并提出了他的改革政治的主张。
- 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人称贾生、贾子、贾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二十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三十三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论积贮疏原文,论积贮疏翻译,论积贮疏赏析,论积贮疏阅读答案,出自贾谊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038.html
诗词类别
贾谊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