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折花枝
-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枝,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平静眉头又露几分。参考资料:1、杰风作文研究中心主编.中国情诗精华:海南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247页.2、李新魁编著.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花城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版:第50页.3、曹明纲.元明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4、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458页. -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zhī),开时人去时。
准拟:打算,约定。人共卮: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怕:害怕。辞:躲避。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参考资料:1、杰风作文研究中心主编.中国情诗精华:海南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247页.2、李新魁编著.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花城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版:第50页.3、曹明纲.元明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4、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9:第458页. -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 “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参考资料:1、曹明纲.元明词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2、严迪昌朱淡文等编.中华古词观止:学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99页.3、吕美生主编.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047页.4、李文禄宋绪连主编余冠英杨仁恺张震泽刘万泉顾问.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07月第1版:第1108页.5、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10:第638页.6、陆国斌,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岳麓书社,1993.10:第639页.7、吕美生主编.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黄山书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048页. - 背诵
-
长相思·折花枝注释
-
长相思·折花枝赏析
这首小令从花枝写到人间的相思。上片写折花枝、恨花枝,因为花开之日,恰是人去之时,已见婉折;下片谓怕相思却已相思,且其情难言,唯露眉间,愈见缠绵。全词清新淡雅,流转自然,富有民歌风味…展开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入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 “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折叠 -
俞彦所在的明末之际,复古之风盛行,作者也“信而好古”“时一效颦”,这首小令便是创作于这个时期。由于身世际遇波折,在爱情词在如画的意境中暗含着凄清苦境,隐隐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作者自比美人,用美人的一片深情不得,怜惜独守空闺孤独终老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得赏识的苦闷。
- 俞彦 俞彦,字仲茅,江苏上元(今江宁县)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寺少卿。长于词,尤工小令,以淡雅见称。在明后期词坛,其风格有一定的代表性。词散见于各选本,另有《爰园词话》等。 著有《拟古乐府》。…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长相思·折花枝原文,长相思·折花枝翻译,长相思·折花枝赏析,长相思·折花枝阅读答案,出自俞彦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100.html
诗词类别
俞彦的诗词
- 《渔家傲 本调》
- 《一剪梅 姚太仆世所重九日枉驾小园,偶谈弇州先生小词,即依体口占一首见赠,因效颦寸首奉荅 其一》
- 《画堂春 赠祝》
- 《水调歌头 其二 崇祯丁丑正月初卜日迎春》
- 《浣溪沙 其七 集句》
- 《江城梅花引 即《江城子》,末多一句,似《行香子》、绝非《梅花引》,不知犯何调,姑俟博雅 咏梅》
- 《东风齐着力 戊辰除夜》
- 《玉女摇仙佩 佳人》
- 《江南春 和倪元镇》
- 《竹枝 其三 孙光宪、皇甫松俱有此体》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