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陶渊明晚年躬耕田园,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相邻,彼此融合无间。他鄙薄晋宋年间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生活。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千年过后,流传下来的陶诗有一百多篇,没有一字不是清新纯真的。他晚年归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尘土也远较王、谢诸郎高洁。参考资料:1、朱德才.辛弃疾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253-254 -
晚岁躬耕(gēng)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xī)皇以上人。
晚岁:晚年。躬耕:亲自耕种。斗:盛酒的容器。羲皇以上人:指上古以远的人。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自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mò)上尘。
清真:指陶诗独具的一种风格,清新纯真。王谢:王谢两家的子弟。王谢是东晋的两大望族,其子弟以潇洒儒雅见称。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柴桑人,晚年归耕也在柴桑。参考资料:1、朱德才.辛弃疾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253-254 - 背诵
-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展开此篇颂陶词,既颂其诗品,又颂其人品。上片主要截取陶渊明后期辞官归来,躬耕田亩,安贫乐道,与乡亲融为一片的场景,以及他超然物外、抗心高古的境界,突出他率真高洁的品性。先言其乐于躬耕,接近乡邻,人品高洁,并以远古人士相拟。下片“更无一字不清真”是对陶渊明诗的高度概括,赞其诗作清新淡远,纯朴真挚,以此千载流芳。以渊明之清真绝俗,即使是“譬如芝兰玉树”的王谢子弟也是望尘莫及的。以潇洒儒雅的王、谢诸郎陪衬,见其诗如其人,诗品之高洁,必源于人品之高洁。此词既是读陶有感,所以词中多穿插陶诗陶文语词,又巧妙映带自己身世之感,浑然一体,轻快流利。如“晚岁”句,明写陶渊明,而兼写自己“白发归耕"(《沁园春》)的实况以及“乐箪瓢”(《水龙吟》)的志尚。又如“只鸡”句,亦兼有自己类似“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清平乐》)之乐,彼此交相映发,正可谓千古知己。此词正体现了作者重视人品与文品的批评原则。
辛弃疾钦佩陶渊明,热爱陶诗,多次赋词加以咏赞。此词由读书而引发怀古之情,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词中赞扬他躬耕田园、自甘贫困、不与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称颂他的诗篇感情真率,格调清新,具有不朽的价值。而那些贵胄子弟则庸俗不堪,即使他们还活着,也“未抵柴桑陌上尘”,表现出鲜明的爱憎。这既是他“读渊明诗不能去手”的原因,也说明作者善于从古代作家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
折叠 -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出自《稼轩长短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集。稼轩是辛弃疾的号,辛弃疾艺术上与苏轼风格近似,而并称为“苏辛”。共收辛词六百二十余首。其词笔势纵横,雄健豪放,不为格律所拘,继承了苏东坡豪放派的词风,并在内容和艺术上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原文,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翻译,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赏析,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阅读答案,出自辛弃疾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52841.html
诗词类别
辛弃疾的诗词
- 《书停云壁》
- 《朝中措(崇福寺道中归寄祐之弟)》
- 《水调歌头(题子似真山经德堂,堂,陆象山所名也)》
- 《水龙吟 其一 为韩南涧尚书甲辰岁寿》
- 《朝中措九日小集,时杨世长将赴南宫》
- 《品令(族姑庆八十,来索俳语)》
- 《霜天晓角(赤壁)》
- 《沁园春其二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
- 《雨中花慢·马上三年》
- 《沁园春·甲子相高》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