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砺
-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jiá)商音。
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近;《梁父吟》,乐曲名。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十年勾践(jiàn)亡吴计,七日包胥(xū)哭楚心。
十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终于达到目的,洗雪了国耻。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鸿:鸿雁。昼行饥虎齧空林:作者自比饿虎,白天也要出来痛咬敌人。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誓:誓愿。陆沉:沉沦,沦陷。 -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勉励自己磨砺志气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
- 背诵
-
二砺译文及注释
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我心中立下…展开译文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象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注释①《梁父吟》——梁父亦作梁甫,在泰山附近;《梁父吟》,乐曲名。《蜀志》:“诸葛亮好为《梁甫吟》”,作者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也爱唱这个曲调。 ②戛商音——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③十年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矢志灭吴,终于达到目的,洗雪了国耻。 ④七日句——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讨救兵请求帮助击退吴国的入侵,痛哭七天,秦国才允许出兵。 ⑤昼行句——作者自比饿虎,白天也要出来痛咬敌人。 ⑥神州句——陆沉,沉沦,沦陷。
折叠 -
二砺创作意境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勉励自己磨砺志气的,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展开这是一首励志诗,此诗写出作者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仇的爱国精神。
一、二句“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像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用“梁父吟”“戛商音”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愁闷悲凉的。
三、四句“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运用典故,要学勾践立下十年亡吴的大计,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的坚心,想学勾践和包胥,立志报国的情怀。
五、六句“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饿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用秋雁哀鸣和饥虎白昼咬人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亡国之痛和对敌人的痛恨并想复仇的决心。
七、八句“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我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中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发下比海深的誓愿,用夸张的手法,“神州竞陆沉”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复国杀敌的决心。
诗人以《二砺》为题,表明要再次磨砺自己的意志,绝不让神州“陆沉”的决心。
-
- 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二砺原文,二砺翻译,二砺赏析,二砺阅读答案,出自郑思肖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4992.html
诗词类别
郑思肖的诗词
- 《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
- 《结交二首 其二》
- 《荣启期三乐图》
- 《即事八首 其四》
- 《春日登城》
- 《夏驾湖晚步怀古》
- 《锦钱馀笑 其十六》
- 《司马相如题柱图》
- 《醉乡十二首 其八》
- 《孙楚枕流漱石图》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