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作者:杜甫      朝代: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原文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拼音解读
shǐ 使 jūn gāo jīn
liáo luò sān nián zuò jiàn zhōu
dàn jiàn wén wēng néng huà
yān zhī guǎng 广 wèi fēng hóu
jīng yàn shuāng péng bìn
tiān cāng làng diào zhōu
róng xiàng féng gèng
chūn fēng huí shǒu zhòng xuān ló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0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liáo)落三年坐剑州。
使君:指李古州,当时任古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名字不详。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俗:一作“蜀”。李广:西汉名将。

路经滟(yàn)滪(yù)双蓬鬓(bìn),天入沧浪一钓舟。
滟滪:即滟滪滩,在四川奉节县东五公里瞿塘峡口,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60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出精细的脉络。

诗的前半篇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在杜甫诗歌里像“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之类的句子,正是和这首诗有着一样的波澜。

下半篇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如果把这两句诗比作诗中之画,那么借用杜甫另外两句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来说明画意,是颇为确切的了。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杜甫的这类诗,往往劈空而来,一起既挺拔而又沉重,有笼罩全篇的气势。写到第四句,似乎诗人要说的话都已说完,可是到了五、六两句,忽然又转换一个新的意思,开出一个新的境界。然而它又不是一泻无余,收束处,总是荡漾萦回,和篇首遥相照映,显得气固神完,而情韵不减,耐人寻味。

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他能在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参考资料:
1、马茂元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47-548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翻译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展开

翻译:

你高风义节纵贯古今,却在寥落中困在剑州不得升迁。 

世人只知文翁能够移风易俗,却往往忘记了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路经滟灏滩时我一个人双鬓蓬松地望着自己的小船在水上起起落落。 

这年月兵荒马乱,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相逢呢?也许是春风和煦的时节在仲宣楼中相见吧。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赏析

 律诗受到声律和对仗的束缚,容易流于板滞平衍,萎弱拖沓,正如刘熙载所说:“声谐语俪,往往易工而难化。”(《艺概·诗概》)而这首七律写得纵横捭阖,转掉自如,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而在拿掷飞腾之中,又能体现…展开

诗的首联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诗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这两层意思,使读者对他那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更深为惋惜。“文翁”和“李广”,用的是两个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典故用得非常贴切,然而也仅仅贴切而已。

颔联可是在“文翁能化俗”的上面加上个“但见”,在“李广未封侯”的上面加上个“焉知”,“但见”和“焉知”,一呼一应,一开一阖,运之以动荡之笔,精神顿出,有如画龙点晴,立即破壁飞去。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李广对他自己屡立战功而未得封侯,是时刻耿耿于怀,终身为恨事的。这里却推开来,说“焉知李广未封侯”,这就改造了旧典,注入了新义,提高了诗的思想性。在这里,杜甫把七言歌行中纵横挥斥的笔意,创造性地运用、融化于律体之中。

颈联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境界更大,感慨更深。诗人完全从空际着笔,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在这里,诗人并未诉说他的迟暮飘零之感,而是以“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相对照,构成鲜明的形象,展示出一幅扁舟出峡图。

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而在此时,诗人回望蜀中,怀念故人,想到兵戈阻隔,相见无期,那就会更加四顾苍茫,百端交集了。

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全篇之中,营造出磅礴飞动的气势;而这磅礴飞动的气势,又是和精密平整的诗律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工而能化”,“中律而不为律缚”,从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

折叠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有才能而未被朝廷重用的地方官。前一年,杜甫到过那里,和他有交往。这年,杜甫准备离蜀东行,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详情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原文,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翻译,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赏析,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阅读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457.html

诗词类别

杜甫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萧蔷性感性感食人族电影两性的故事迅雷官网下载bt下载神器迅雷破解版重生之玩遍娱乐圈女星外国美女性感视频两性两性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