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府栽莲
-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污浊的沟渠里贮满了肮脏的浊水,水面上却荷叶茂感。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我来这里看到便发出一声长叹,知道这水里的莲花原本该是生长在清水里的。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下面污泥发出的臭味,把莲花散发出的馨香遮盖得一点不剩。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莲花上因为沾有尘土,颜色也变得不是那么艳丽。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事物的性子尚且如此,人间的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与其把根子扎在错误的地方,不如直接被抛弃来得爽快。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想起往常在清水之中的莲花花叶飘香,在波光粼粼中煞是好看。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如今在不合适的地方生长,在府门前只能是一副憔悴的样子。 -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污:污浊。田田:水草叶漂浮貌。乐府古辞《江南》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叹:叹息。无复全:一点也不剩。鲜:艳丽。弃捐:抛弃。昔:往常。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得地:唐人口语,谓得其所。 -
这首诗是白居易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诗人在府门前看到一节莲花,莲花花枝惨败,前八句景物描写,描写了莲花的惨白景象,第九句和第十句,引出议论和感叹,同时也起到转折的作用——“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第十一句和十二局借物抒情,“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生存的地点不是好地方,表达白居易对现状和当下环境的不满。
第十三句和十四句则其到衬托的作用,也是借物抒情的笔法,用莲花曾经在溪中的美好时光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缅怀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今年不得地, 憔悴府门前。”诗人感觉自己与莲花命运相同。
- 背诵
-
京兆府栽莲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诗人在府门前看到一节莲花,莲花花枝惨败,前八句景物描写,描写了莲花的惨白景象,第九句和第十句,引出议论和感叹,同时也起到转折的作用——“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第十一句和十二局借物抒情,“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生存的地点不是好地方,表达白居易对现状和当下环境的不满。
第十三句和十四句则其到衬托的作用,也是借物抒情的笔法,用莲花曾经在溪中的美好时光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缅怀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今年不得地, 憔悴府门前。”诗人感觉自己与莲花命运相同。
…展开诗人在赴京兆府办事的路上,看到了浊水中莲花的景象,于是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描写和感想。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诗人先写大致的印象,一池的污水里生长着莲花,说明莲花生长的环境之恶劣。“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看一眼荷花的样子,便知道它们本不该生长在这肮脏的环境里,因为它们只是适合在清水里生长。那么这些莲花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惨状?“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下面污泥发出的臭味,把莲花散发出的馨香遮盖得一点不剩。莲花上因为沾有尘土,颜色也变得不是那么艳丽。因为污水的原因,原本美丽的荷花不仅丧失了馨香,也没了原来美丽的样子。“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这两句开始,诗人从莲花转折到了自己,莲花没有遇见好的环境,诗人何尝又不是这样?“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与其把根子扎在错误的地方,不如直接被抛弃来得爽快。至此,诗人对自己现状的厌倦与不满达到了顶点。“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诗人用莲花在溪中的美好时光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缅怀。
诗人借物抒情,把官场比作一个污水坑,把自己比作莲花,表明了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意愿。
折叠 -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京兆府栽莲原文,京兆府栽莲翻译,京兆府栽莲赏析,京兆府栽莲阅读答案,出自白居易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336.html
诗词类别
白居易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