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四首·冬
-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
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矮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
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苍梧野:似暗用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故事。指双方同处堂上而又能相望,但却比苍梧之野更为杳远。
浪:空。
蟾蜍:指月。
婵娟:美好的样子。
掌中:相传赵飞燕体轻能作掌上舞。
桃叶:东晋王献之的妾。
桃根:传为桃叶之妹。
破鬟:蓬乱的发鬟。
倭堕:即倭堕髻,又叫堕马髻,发髻偏向一边,似堕非堕。
黄金蝉:一种蝉形的头饰。
风车雨马:指风雨化为车马。
燕城: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燕昭王曾于此地建造黄金台,招贤纳士。
- 背诵
-
燕台四首·冬
…展开前两联“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诗一开始便写到冬日的短促,太阳从东方升起就西下了,那个女子却在如此匆促的人生途中,仍然是无伴独行。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春》《夏》两首诗里,不讲有两个女子,这里忽而来个“雌风”“女龙”,好像有两个女子。前面写这个女子关在西楼,这里又说“雌凤孤飞”,又说“女龙寡”,是不是说其中的一个女子被送到云梦,不再“监禁,可以在那里行动;另一女子还是寡居,不再出来活动。在《秋》诗里,有“玉树未怜亡国人”,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赞美张、孔两美人,是不是已透露出有两个女子。“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远甚苍梧野。”这里借喻像青溪石郎般美好的一对,本应结成百年之好,可是命运却让他们不能相见。两个女子在堂中,却与男方相隔甚远,就像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而他所钟爱的娥皇、女英二妃只能与他生离死别。这里说明这两个女子像娥皇。女英是一对姊妹,她们与所爱的男方的生离,比娥皇、女英跟舜的死别还要可悲。大概舜和二妃是结合的,她们和男方只是相思不相见。
次两联“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既然无法相见,就如同处在满结厚厚霜花的冻壁环境之中,让人感到彻骨透心的凄清寒冷,乃至于无法存活,人的缘分断了,情死了,犹如香草的根断了,心死了,是无法活下去的,还有什么可以期望的呢?“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诗人假想即使男方乘着画船去到月宫,会见嫦娥,她在愁苦折磨中恐未必像当年的美好了。
中间两联“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楚管蛮弦这种地方音乐,听之多令人生愁,越是吹奏得热闹,有乐有舞,越是一概地令人哀愁,尤其是在舞罢欢尽,人去城空之时,唯有婀娜的舞姿留存在记忆里,更是一种让人难以承受的折磨。诗人对此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当时一对姊妹能像赵飞燕那样作掌上舞,这种欢乐,如同捧在手心里一般的珍爱而如的情意已是销亡不存了。诗人又用借喻,以晋朝王献之与爱妾桃叶情意笃深,终至分离,临江以歌送别桃叶、桃根姊妹的故事,对相爱不能相守,抒发一种深沉的遗憾和怨。
后两联“破鬓倭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这是回忆当初欢乐时她的模样和装扮,于冬天寒冷的清晨,她松解开圆形的发髻,又梳起下堕样的发髻,还佩戴上白玉制做的燕形钗和黄金制做的首饰,可想那时她多么受宠爱。“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可是,好境不常,如今只剩无情的风雨,它虽有车马,也不能送她到相爱的人那里去,只能像蜡烛,待到天亮之时,泪尽熄灭罢。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
折叠 -
李商隐在《柳枝五首序》中提到,他的从兄让山曾在洛阳民间少女柳枝面前吟诵他的《燕台四首》,得到柳枝的赞叹,并对作者产生爱慕之情。从序中让山称作者为“少年叔”来看,其时商隐还相当年轻,可能尚未登第。《燕台四首》的创作年代,应比《柳枝五首》更早,大约写于大和中后期。
-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十七岁时就受到牛僧孺党令孤楚的赏识,被任为幕府巡官。二十五岁时,受到令孤楚的儿子令孤绹的赞誉,中进士。次年受到李德裕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的宠爱,任为书记,并娶他女儿为妻。唐朝中叶后期,朝政腐败,宦官弄权,朋党斗争十分激烈。李商隐和牛李两派的人都有交往,但不因…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燕台四首·冬原文,燕台四首·冬翻译,燕台四首·冬赏析,燕台四首·冬阅读答案,出自李商隐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32767.html
诗词类别
- 「辞赋精选」
李商隐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