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我曾经在秦岭主要山脉之一的太白峰下居住,多次携好友去仙游寺游玩。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
黑河水清澈的时候可以看到水潭的底部,仙游寺的洞门上面盘旋一片白云。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在森林里焚烧红色落叶热酒畅饮,扫去石头上青色苔藓好题字写诗。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唉,我真为自已不能再游佳境而深感懊恼,君能够在菊花盛开的九月高秋归去而让我非常羡慕。 -
太白峰:秦岭主要山脉之一,长安八景之一。黑水:即仙游寺附近的黑河水。澄:水静而清 。石上题诗扫绿苔:意谓要在石头上题诗,先得把石上的绿苔扫干净。羡:羡慕。
- 背诵
-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
…展开这是一首忆旧之作。首联二句先点出旧游地点:太白峰、 仙游寺。开头用一“曾”字表时间的回溯。诗人的思绪一下就飞回过去那令人留恋的岁月。首句的“住”及次句的“数到”都显示出诗人对太白峰、仙游寺的感情非同一般;不仅多次游赏,有时还要住下。这同时也就为后文张本,给诗人对旧游的神往做了铺垫。
颔联、颈联四句是本诗的精华,集中写了仙游寺的胜境及诗人与其好友陶然其间的快意豪情。“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这是多么优美的对句!对仗之工,自不必说。这两句的出色之处是诗人写景着眼于变化,使得本来静止的景物生出了动意;诗句所包容的景致已不局限于一时所见,这自然就扩展并加深了审美内容。黑水一潭、白云锁洞大约是这两处景的常见状态,潭底和洞门怕是难得一睹的。但黑水也有澄时,白云终有破处。诗人碰到这种机会,是要假以时日的。这不仅与前面的“住”、“数到”暗中呼应,也使景色顿显新奇。一石数鸟,这种不同凡响的描绘手法显露了大诗人的卓越才华。
接下来,“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又是一副工对。这两句重在抒情。佳景当前,须饮酒赋诗助其雅兴。烧林间红叶以暖酒,扫石上绿苔而题诗,自然是别有一番野趣。诗人们的豪情逸兴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人间情谊的享受都充分流露于字里行间了,至此诗的感情达到高潮。这虽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但诗人的整个身心显然已超越了时空限制,如临其境了。然而,这一切终究已成过去,当诗人的意识重新回到现实的时候,必然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这就逼出了尾联两句“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前一句是写自己旧地再难重游的满怀惆怅,后一句则写对朋友能回到那里的由衷羡慕。两句合成,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旧游之地的深深怀恋。白居易的写景诗极注重色彩美的表现。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名句,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着色鲜丽的风景画一般。这首诗也是这样。试看三、四、五、六句的描写,每句中都突出一种颜色。黑、白、红、绿,色调鲜明,对比强烈。这还只是直接写出的颜色,至如碧澄的潭水,黝深的山洞,苍郁的林木,青青的石板等,也无不有其特定的颜色。读者须以自己的想象补充之,方能在印象中完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
折叠 -
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时在长安左拾遗任上。好友王质夫归隐告别,白居易以诗相送。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原文,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翻译,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赏析,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阅读答案,出自白居易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26875.html
诗词类别
白居易的诗词
- 《耳顺吟,寄敦诗、梦得》
-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
- 《会昌元年春五绝句·赠举之仆射》
- 《新亭病后独坐,招李侍郎公垂》
- 《毛公坛》
- 《放言五首 其四》
- 《浪淘沙》
- 《秘省后厅》
- 《寄题馀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 《代邻叟言怀》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