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文登营
-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缓缓的双幡船送我来到海边,清晨的雾霭低低地迷漫川原。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茄。
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看不到汉代木筏浮泛。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 -
冉冉双幡:指巡航威仪。冉冉,慢慢前行的样子。幡,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作者这次巡视是从即墨(今山东即墨)出海,沿海岸前往山东半岛东部海防备营地,所以说“度海涯”。度海涯:指海军生涯。
晓烟:早晨的烟气。低护:犹言笼罩着。野人家:乡野老百姓的住处。
将:携带。残堞:形容文登营垒年久失修。堞,城墙上的齿形矮墙。
短笳:短促的号声,喻指有军情。笳,指军号。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
汉时槎:传说天河与海通,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汉时曾有人乘浮槎到一城,遥见官中有许多妇女织布,一男子牵牛在河边饮水,以为到了天河(见《博物志》)。槎 ,木筏。
百国:许多国家。微茫外:指在遥远的海外。
未敢:不敢。忘危:忘掉危险。岁华:年华,时光,年岁。
- 背诵
-
过文登营
…展开这首诗热烈的抒发了赤心报国的壮志豪情。
诗的首联紧扣诗题,叙事写景,写作者乘船出海巡视海防及所见沿岸村落晓景,“冉冉双幡”显示了戚继光的将帅风采和戚家军的精神风貌。“晓烟低护野人家”,指巡航所见,描写出一幅和谐宁静的民众生活。此联叙事写景,把雄壮的军队和和谐宁静的生活置于同一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为抒发作者保家卫国的豪情作好了情景铺垫。
颔联两句,写经过文登营防区所见残堞及似闻笳声,暗指海防由于朝廷不关心,以致营垒残破,年久失修,防务废弛,令人忧虑,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天风吹送的军号。“谁将”句问句,写出作者见到文登春色的惊喜心情。此联既写出了军中特色,又把文登春色描写得悲壮辽阔、悠然闲适,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颈联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时,今不如昔,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作者由实景而引发的联想和感慨。潮起潮落,掩映千古。初秦的强盛,“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国富民强、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这里,作者追溯千古,联想到国势衰颓的现实,寄寓了深沉的忧思。
尾联乘情而出,抒发感慨,点破主题:我知道遥远的海外还有许多国家,其中有些国家例如倭国对我国并不友好,多年来一直纵容倭寇掠扰我沿海地区,祖国被,侵略、人民遭蹂躏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决不敢忘记这些危险,决不敢虚度自己的年华。这是作者登营远眺所升华出的报国之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感情朴实流畅。作者对历史盛衰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报国之志的抒写,都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
这首七律是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春,作者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御海上倭寇的时候所写的。当时作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
- 戚继光 戚继光(1527~1588)中国明朝军事家,抗倭将领。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嘉靖二十三年(1544)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调往浙江抗倭,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今临海)三府。他鉴于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战斗力低下,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4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嘉靖四十年,在台州、…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过文登营原文,过文登营翻译,过文登营赏析,过文登营阅读答案,出自戚继光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2546.html
诗词类别
戚继光的诗词
- 《宁德平》
- 《题廖贞女卷》
- 《次马祥寺,值方山人至,共酌稼场》
- 《暮春舟中》
- 《寄孙都护》
- 《赠前婺川令毛公迁舍》
- 《己已除日署中乏薪,得毛字》
- 《船厂阻雨》
- 《夜止朝阳寺分韵 其二 赠方山人,得君字》
- 《过严子陵祠》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