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歌辞三首
-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陇山的流水,流离了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想着我孤身一个人,翩然走在空旷的野外。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早上从欣城出发,晚上睡在陇山。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冻得说不出话来,舌头都卷进了喉咙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陇山的流水,也发出呜咽的鸣声。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遥望着秦川,心肝都要断绝了。 -
陇(lǒng)头流水,流离山下。
陇头流水:指发源于陇山的河流、溪水。一说是发源于陇山,向东流的泾河等几条河水。陇头,陇山顶上,一说陇头(平凉、庆阳的一带)古代陇山指六盘山。朝发:早晨从欣卷出发。暮:傍晚。宿:投宿,住宿。寒不能语:形容六盘山一带气候十分严寒 。语,说话。舌卷入喉:冻得舌头都卷了上去,不能说话。鸣声呜咽:天寒地冻,陇山下东流的河水结了冰,河流在冰层间呜呜咽咽,像人哭泣一样。遥望:远眺,即向东远望。秦川:指陕西省中部。这里的秦川,指陇山以东广大地区,不一定指中原或关中地区。 -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汉唐四朝,前后十朝,长安之名真正是名声赫赫,以至在唐以后长安成了国都的代称,李白《金陵》诗说:“晋朝南渡日,此地旧长安。”称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卷金陵为长安,实即今江苏南京。长安位居关中的中心,它的地理形胜于天下独居第一。
关中周围群山环抱,东有华山、崤山,西有陇山,南有终南山、秦岭,北有洛水东西的黄龙山、尧山和泾水两岸的嵯峨山、九嵏山。其中陇山又称陇坂、陇坻,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为六盘山的南段,南北走向约一百公里,绵亘于陕西、甘肃二省边境,山势陡峭,山路曲折难行,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水岭。古称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过,上有清水四注而下。站在艰危苦寒的陇山顶上,回望富丽繁华的长安卷和千里平原沃野,眼见陇水一股向东流下,一股向西流下,那种感受真是无可名状的凄凉和悲壮。古代四方行旅西登陇坂,往往徘徊瞻顾,悲思涌起。历代流传歌咏秦陇的诗篇不下数百上千首,其中尤以北朝乐府民歌的三首《陇头歌辞》最为有名。
第一、三两首均以“陇头流水”起兴,与下文内容的联系是在陇头之水“流离”而下——无定所、不由自主方面。
- 背诵
-
陇头歌辞三首赏析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汉唐四朝,前后十朝,长安之名真正是名声赫赫,以至在唐以后长安成了国都的代称,李白《金陵》诗说:“晋朝南渡日,此地旧长安。”称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卷金陵为长安,实即今江苏南京。长安位居关中的中心,它的地理形胜于天下独居第一。
关中周围群山环抱,东有华山、崤山,西有陇山,南有终南山、秦岭,北有洛水东西的黄龙山、尧山和泾水两岸的嵯峨山、九嵏山。其中陇山又称陇坂、陇坻,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为六盘山的南段,南北走向约一百公里,绵亘于陕西、甘肃二省边境,山势陡峭,山路曲折难行,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水岭。古称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过,上有清水四注而下。站在艰危苦寒的陇山顶上,回望富丽繁华的长安卷和千里平原沃野,眼见陇水一股向东流下,一股向西流下,那种感受真是无可名状的凄凉和悲壮。古代四方行旅西登陇坂,往往徘徊瞻顾,悲思涌起。历代流传歌咏秦陇的诗篇不下数百上千首,其中尤以北朝乐府民歌的三首《陇头歌辞》最为有名。
第一、三两首均以“陇头流水”起兴,与下文内容的联系是在陇头之水“流离”而下——无定所、不由自主方面。
…展开这三首歌辞都是写行役之苦的。既相互关联,又都可独立成篇。一、三两首的写法比较接近,都是从陇头流水写到行役人自身。第一首写行役人长途奔波,登上陇坂,看到由山头奔泻而下、分流东西的溪水,顿时产生了离散飘泊的感觉,想到在这空旷的荒山野岭中唯有自己孑然一身,不禁哀叹起孤苦的命运来。这是从溪流的形状写到情,并用眼前的旷野来衬托自己孤独的身影。第三首则是从流水声写起,水声幽咽,仿佛也在低声哭泣。役夫回首远望,秦川家园的墟宇桑梓又出现在眼前,他欲归不能,心如刀割,肝肠寸断。这是从溪流的声音写到情,并用遥望身后的家园来加深离别的悲哀。第二首则略有不同:前两句写时、地的变化,表示西行的路程;三、四句写陇坂地高天寒,冻得役夫舌头缩进喉咙,说不出话来,似乎有些夸张,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当时悲凉凄苦的气氛与神态。可以说,这三首诗是从行役人的形态、神态、心灵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同一主题的,而且一层深过一层。
在写作上,这一组诗也颇有特色。首先是语言朴实。三首均是四言诗,这是《诗经》中绝大多数民歌的句式,但它们的语句比《诗经》更为通俗易懂,更接近民间口语。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自然流畅,没有丝毫雕琢做作的痕迹。其次是写景抒情,交融自然。第一首从陇头溪水奔泄分流的形态写到行役人只身远行的情景,第二首从行程的艰辛写到行役人寒不能语的悲凉神情,都联结得十分自然。第三首则不仅有声、有景、有情,三者水乳交融,而且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水声如诉似泣,带上了浓烈的感情色彩。同时,陇头流水是近景,秦川遥望是远景,远近结合,集于行役入之目,感于行役人之心,于是产生了令人心肝断绝的艺术效果。寥寥十六个字能写得这样丰富,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量,这在乐府民歌中也是不多见的。
诗人抒发感情,有写得婉转含蓄的,也有写得直率奔放的。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称后一类为“奔迸的表现法”,并说《陇头歌辞》即属于后一类,它是“用极简单的语句,把极真的情感尽量表出”,忽然奔迸,一泻无余。当然,这种直率地抒发胸臆,也并非一无依傍,而往往是借景抒情或缘情写景的。如“陇头流水,流离山下”。这是景,行役人触景生情,引起了飘泊无定止的感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这也是景,但这是缘情写景,景中已蕴含着役人深沉的感情,以水声的呜咽烘托出心底的悲泣。我们读着歌辞,深感它写的眼前景和表达的心中情是如此和谐协调,充分地表达了行役人典型的思想感情。隋、唐诗人学习、模仿这组诗,写了不少首《陇头水》诗,由此也可证明这组乐府民歌确实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这三首陇头歌是一组主题相同的诗歌。从孤独一人飘零旷野、无处安身开始到风餐露宿、寒气袭骨、舌冻塞喉的服役情景,最后以离乡越远思家越切,遥望故乡肝痛肠断的哭诉作结,内容上密切联系,一层比一层深入,痛切地表现服役 者的不幸遭遇、征途艰苦和悲愤心情。
折叠 -
山川风景是没有感情的,但登山涉川、观览景色的人却有感情;人们常常触景生情,每每借歌咏抒发。北朝西行服役的人们翻越陇头分水岭时,瞻望前程、回顾家园时感伤命运歌唱悲凉,这三首《陇头歌辞》便是当时劳动人民所传颂的。
- 佚名 …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陇头歌辞三首原文,陇头歌辞三首翻译,陇头歌辞三首赏析,陇头歌辞三首阅读答案,出自佚名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2360.html
诗词类别
佚名的诗词
- 《大观宗祀明堂五首》
- 《绍兴朝日十首》
-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 《鹧鸪天·秋至人间灏气清》
- 《咸平御楼四首》
- 《调笑/调笑令》
- 《戍卒伤春》
- 《梅花引·嵋山老》
- 《鹧鸪天·雪屋冰床深闭门》
- 《高骈、薛涛》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