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山人归嵩阳
-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不到嵩阳转眼过去十年,从前隐居的心事已经徒然。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见,少室山的三十六峰还在眼前。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夷门的初春二月柳条泛绿,流莺数声令人热泪沾衣。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来忘掉帝力。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山人一心前往嵩阳路,只留下无穷眷念长久回忆。参考资料:1、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6202、吕树坤,徐潜选注译.新编·注释·今译唐诗一千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01:102 -
不到嵩(sōng)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嵩阳:隋唐时县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后时期改称登封(今属河南)。动:近。心事:指欲隐居嵩阳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谓不能实现。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犹眼前:依然还在眼前。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yì)。
夷门:战国大梁的城门。流莺:莺鸟。流,谓其鸣声圆转。凿(záo)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不我招:即不招我之意。帝力:帝王的作用,指皇权统治。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juàn)眷长相忆。
眷眷:同睠睠,反顾的样子,表示心里顾念很深。参考资料:1、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6202、吕树坤,徐潜选注译.新编·注释·今译唐诗一千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01:102 -
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故,没有再见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诗人不由发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
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阵阵春意令人流连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却也使人生出感伤,因为诗人就要在此时此地告别朋友。本来报春的流莺,现在却叫人感伤不已。这时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动离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更觉悲哀。诗人面对将要归嵩阳的故人,面对让人伤情的景致,离别之情难耐,不禁潸然泪下。
七、八句用了《击壤歌》的传说典故。这个传说原本是对尧安民之政的歌颂和赞扬,本诗则以“凿井耕田”、“忘帝力”等表示隐居生活。诗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欣羡杨山人过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最后两句描写别离。挚友别离,前路漫漫,离愁别绪总会涌上心头。诗人祝愿友人这一去前路顺利,申说别后必然相忆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的叙旧分别,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通过此诗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诗写得婉转流畅,情深意切。
参考资料:1、刘常编著.高适: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43-47 - 背诵
-
送杨山人归嵩阳赏析
诗的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故,没有再见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诗人不由发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
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阵阵春意令人流连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却也使人生出感伤,因为诗人就要在此时此地告别朋友。本来报春的流莺,现在却叫人感伤不已。这时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动离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更觉悲哀。诗人面对将要归嵩阳的故人,面对让人伤情的景致,离别之情难耐,不禁潸然泪下。
七、八句用了《击壤歌》的传说典故。这个传说原本是对尧安民之政的歌颂和赞扬,本诗则以“凿井耕田”、“忘帝力”等表示隐居生活。诗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欣羡杨山人过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最后两句描写别离。挚友别离,前路漫漫,离愁别绪总会涌上心头。诗人祝愿友人这一去前路顺利,申说别后必然相忆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的叙旧分别,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通过此诗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诗写得婉转流畅,情深意切。
…展开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中融情入景,婉转流畅,情深意切。
前两句诗人感叹十年的时间,人事屡经变迁,心境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曾经有过的种种梦想和想法都被时间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隐居的心事也已经徒然。
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故,没有再见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诗人不由发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
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阵阵春意令人流连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却也使人生出感伤,因为诗人就要在此时此地告别朋友。本来报春的流莺,现在却叫人感伤不已。这时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动离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更觉悲哀。诗人面对将要归嵩阳的故人,面对让人伤情的景致,离别之情难耐,不禁潸然泪下。
七、八句用了《击壤歌》的传说典故。这个传说原本是对尧安民之政的歌颂和赞扬,本诗则以“凿井耕田”、“忘帝力”等表示隐居生活。诗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欣羡杨山人过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最后两句描写别离。挚友别离,前路漫漫,离愁别绪总会涌上心头。诗人祝愿友人这一去前路顺利,申说别后必然相忆之情。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的叙旧分别,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通过此诗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
折叠 -
从诗中“夷门二月柳条色”一句,可以推断出这首诗写于大梁,因为夷门是战国时代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作于天宝三载(744);有人认为李白与高适两首同题诗,都是天宝四载(745)五月后所作。兹从天宝四载之说,但从诗中的“二月柳条色”推断,此诗应是在该年春二月左右所写。
- 高适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送杨山人归嵩阳原文,送杨山人归嵩阳翻译,送杨山人归嵩阳赏析,送杨山人归嵩阳阅读答案,出自高适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7137.html
诗词类别
高适的诗词
- 《宓公琴台诗三首》
- 《除夜作》
- 《入昌松东界山行》
- 《同李司仓早春宴睢阳东亭》
- 《赴彭州山行之作》
- 《送田少府贬苍梧》
- 《鲁西至东平》
-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
- 《燕歌行》
-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