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招人欲去。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仙山高峻峥嵘,四周洪波汹涌,神山光华匹照,犹如丹丘,遥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山中岗气已灭,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阴晴后之雪景。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碧溪回流宛转,却寂然无声,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见此图画,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叠嶂之中听到了秋猿的叫声。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与君对比,欢赏不已,于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回首看见画中的海客高扬云帆,便不禁产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参考资料: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66-268 -
高堂粉壁图蓬瀛(yíng),烛前一见沧洲清。
粉壁:白壁。蓬瀛:指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沧洲:水滨之地,多指隐备所居之地。洪波汹涌山峥(zhēng)嵘(róng),皎(jiǎo)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皎:清楚。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处。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县北。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岚气:山中雾气。山阴: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晴后雪:谓雪后山川景色之美。此处暗用王子猷山阴雪夜访戴故事。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kuī)花源。
回溪:言画中回旋的溪流寂然无声。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渊明《桃花源》故事。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明发:黎明、天明。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míng)渤(bó)。
却顾:再看。却,副词,再。海客:海上的船客。云帆:船帆。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参考资料: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66-268 -
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参考资料:1、王启兴,张金海注评.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5 - 背诵
-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赏析
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展开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诗中前四句,诗人概括地题写这幅山水壁画,把画中的山水说成是海中两座仙岛,在烛光照射下,海水显得很是清澈。诗人充分运用与神话传说有关的丹丘、桃花源等处,把画中的山水赞美成了人间的仙境,令人神往,表现出诗人的浪漫主义的风格。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折叠 -
天宝三载(744),李白四十四岁。春,李白上疏唐玄宗请求退隐,唐玄宗诏许。李白在待诏翰林期间,亲眼见到国君荒淫,故作诗以讽刺之。此诗当作于天宝三载(744)李白即将想离京之前。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原文,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翻译,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赏析,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阅读答案,出自李白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5161.html
诗词类别
李白的诗词
- 《寄上吴王其二》
- 《赠饶阳张司户燧》
-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
- 《山人劝酒》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 《思边》
- 《戏赠郑溧阳》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
-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