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峡寄弟
-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先前我和你们,读书不常出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不曾冒过激流的危险,哪理会坐不垂堂的古训。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从这次出来游历江湖,艰辛困苦难以一一述陈。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峡中往来的旅客疲弊不堪,幸赖大禹开凿之功至今犹存。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两岸峭壁耸立起上千座险峰,湍急的水流在万条壑谷涌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我来这里总共才几天,没有一夜不听到猿的啼声。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江边宿息时归思依依,船只行进中落魄失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明月峡中泪水沾湿了衣裳,原野的鹡鸰使人断肠伤神。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离得太远星星也难相聚,晚秋季节露水越来越深。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趁着先生顺流直下南楚,写下这首诗寄给家乡亲人。参考资料:1、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孟浩然诗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24 -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入峡:指进入长江诸峡入蜀。峡:指长江流经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险隘地带,其中最著名的有巫峡、巴峡、明月峡等。弟:指孟洗然、孟邕等。尔:一作“汝”。未尝冒湍(tuān)险,岂顾垂堂言。
湍险:指在急流中行船的危险。湍:急流。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会击伤人,故以喻危险的境地。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yǔ)功存。
行旅:旅客。弊:困,疲乏。禹功:大禹开凿三峡之功。大禹治水,疏通江河,传说他开凿黄河三门峡,连同长江三峡也附会为他所开凿。壁立千峰峻,潈(cóng)流万壑()奔。
潈:众水相入交会之处。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凡:只是,不过是。几宿:几次过夜。浦(pǔ)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浦:水口,江边。摇:一作“思”。摇动,这里作引动。归恋:归家之思恋。失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躯体,失梦魂意为梦中魂归故乡。泪沾明月峡,心断鹡(jí)鸰(líng)原。
明月峡:在今湖北巴东。峡口南岸壁高四十丈,壁上有圆孔,形如满月。鹡鸰原:比喻兄弟。鹡鸰:一作“脊令”,鸟名。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离阔:阔别。星难聚:参星和辰星,一在西方,一在东方,出没各不相见。借以比喻彼此隔离。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因:依凭。君:指被托咐寄诗的人。南楚:指江陵、襄阳一带。书此:写下这首诗。示:一作“寄”。乡园:家乡。参考资料:1、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孟浩然诗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24 -
一至六句写在旅途中回忆在家读书时的情景。诗人青少年时代和诸弟在家闭门读书,攻读儒家经典。读书之余,也学剑、弹琴、游乐。兄弟们同室求学,携手共游,融洽无间,情深谊厚。但那时毕竟未历风险,以致连“坐不垂堂”这句话的意义也不理会。及至出门游历,其艰险程度,真是一言难尽。
七至十二句写游历三峡的所见所闻。这次远游,他乘船逆江而上,经宜昌而入三峡。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之地,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两岸山势峻奇多姿,虎啸猿啼,气象万千。这时诗人心灵完全沉浸在雄奇壮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十三句至二十句写进入三峡所见所闻引发的怀乡思弟的情愫。当夕阳西下,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猿猴啼叫,不免激发心中凄凉心情。诗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甚至梦中返回故乡。特别是来到明月峡时,因峡名明月联想起“团圆”,想起“鹡鸰原”的典故,深感独身在外的凄凉,记挂着弟弟们,不禁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两句表明诗人的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在思乡之际,碰巧遇到一位要返回襄阳的同乡,于是便写了此诗,请他捎给弟弟们,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爱心。
此诗描写入巴蜀三峡时的艰险,抒发了作者远涉江湖之苦和怀乡忆弟之情。题中的“弟”指作者弟弟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与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作者这次经三峡正当深秋,诗中“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正是对三峡险境的高度概括。“浦上”以下各句则触景生情,由入明月峡而思念与家人团圆,见鹡鸰在原而感伤兄弟分离,感情表现得自然、真挚。
参考资料:1、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2、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第480页 - 背诵
-
入峡寄弟赏析
一至六句写在旅途中回忆在家读书时的情景。诗人青少年时代和诸弟在家闭门读书,攻读儒家经典。读书之余,也学剑、弹琴、游乐。兄弟们同室求学,携手共游,融洽无间,情深谊厚。但那时毕竟未历风险,以致连“坐不垂堂”这句话的意义也不理会。及至出门游历,其艰险程度,真是一言难尽。
七至十二句写游历三峡的所见所闻。这次远游,他乘船逆江而上,经宜昌而入三峡。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之地,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两岸山势峻奇多姿,虎啸猿啼,气象万千。这时诗人心灵完全沉浸在雄奇壮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十三句至二十句写进入三峡所见所闻引发的怀乡思弟的情愫。当夕阳西下,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猿猴啼叫,不免激发心中凄凉心情。诗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甚至梦中返回故乡。特别是来到明月峡时,因峡名明月联想起“团圆”,想起“鹡鸰原”的典故,深感独身在外的凄凉,记挂着弟弟们,不禁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两句表明诗人的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在思乡之际,碰巧遇到一位要返回襄阳的同乡,于是便写了此诗,请他捎给弟弟们,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爱心。
此诗描写入巴蜀三峡时的艰险,抒发了作者远涉江湖之苦和怀乡忆弟之情。题中的“弟”指作者弟弟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与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作者这次经三峡正当深秋,诗中“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正是对三峡险境的高度概括。“浦上”以下各句则触景生情,由入明月峡而思念与家人团圆,见鹡鸰在原而感伤兄弟分离,感情表现得自然、真挚。
…展开一至六句写在旅途中回忆在家读书时的情景。诗人青少年时代和诸弟在家闭门读书,攻读儒家经典。读书之余,也学剑、弹琴、游乐。兄弟们同室求学,携手共游,融洽无间,情深谊厚。但那时毕竟未历风险,以致连“坐不垂堂”这句话的意义也不理会。及至出门游历,其艰险程度,真是一言难尽。
七至十二句写游历三峡的所见所闻。这次远游,他乘船逆江而上,经宜昌而入三峡。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之地,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两岸山势峻奇多姿,虎啸猿啼,气象万千。这时诗人心灵完全沉浸在雄奇壮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十三句至二十句写进入三峡所见所闻引发的怀乡思弟的情愫。当夕阳西下,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猿猴啼叫,不免激发心中凄凉心情。诗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甚至梦中返回故乡。特别是来到明月峡时,因峡名明月联想起“团圆”,想起“鹡鸰原”的典故,深感独身在外的凄凉,记挂着弟弟们,不禁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两句表明诗人的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在思乡之际,碰巧遇到一位要返回襄阳的同乡,于是便写了此诗,请他捎给弟弟们,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爱心。
此诗描写入巴蜀三峡时的艰险,抒发了作者远涉江湖之苦和怀乡忆弟之情。题中的“弟”指作者弟弟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与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作者这次经三峡正当深秋,诗中“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正是对三峡险境的高度概括。“浦上”以下各句则触景生情,由入明月峡而思念与家人团圆,见鹡鸰在原而感伤兄弟分离,感情表现得自然、真挚。
折叠 -
这首诗当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秋季,孟浩然初次离开家乡出游,乘船逆长江而上,经三峡入巴蜀(今四川)。沿途的艰险开阔了他的眼界,也使他产生了思乡怀亲之情。恰逢有人欲赴襄阳,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的弟弟们。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入峡寄弟原文,入峡寄弟翻译,入峡寄弟赏析,入峡寄弟阅读答案,出自孟浩然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4815.html
诗词类别
孟浩然的诗词
-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 《岁除夜有怀(一题作除夜)》
- 《送友人之京》
- 《赴京途中遇雪》
- 《题李十四庄,兼赠綦毋校书》
-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 《与王昌龄宴王道士房》
- 《登龙兴寺阁》
- 《与白明府游江》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