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秋风夜渡河
-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秋风在夜晚暗暗吹过边塞的河流,吹过雁门的桑田,边地一片萧瑟。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
远远地能够看见胡地有人在打猎,虽说还不是秋天,边塞却已经十分寒冷,战士们只能在严霜中风餐露宿。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在战场上,兵士们被分成五道作战,孤军奋战,身经百战。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战士们虽然英勇,结果功劳多的反而会被下狱,想起这,真是让战士们伤心啊。 -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yàn)门桑。
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为古塞,地势雄险。遥见胡地猎,鞴(bèi)马宿严霜。
遥见:远远地看见。鞴马:谓装备坐骑,不卸鞍鞯鞲。鞴,用革制成,射箭的时候用来束衣袖。宿:露宿。翻:反而。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
诗歌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出来。
- 背诵
-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赏析
诗歌主旨含有非战之意,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言反战,而这种情绪通过对战场荒凉凄惨景象的描述流露出来。
…展开此诗在《乐府诗集》中题作“塞下曲”,这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首联“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雁门”是唐代边防重地,在今天的山西省代县西北。两句意为:将士们远离故土,来到边关,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渡河扎营。首联写景,渲染了边境不安的气氛,将士们夜间渡河扎营,其为保家卫国而不辞艰辛的形象瞬间便凸现出来。
颔联“遥见胡地猎,鞴马宿严霜。”“鞴马”,装备车马,“鞴”指把鞍辔等套在马上。句意为:远远的能看到敌人在操练军队,即使是在风寒霜重的夜晚宿营,将士们也得整装戒备,严阵以待。此联写出了边境紧张的局势,将士们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战来犯之敌。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部队,更是一支训练有素特别能战斗的边防部队,朝廷应该倚重他们,给予他们以支持和鼓励。
颈联“分兵五道去”一句,原指汉宣帝时田广明等五将军奉诏同时出兵讨伐匈奴一事。据《汉书·匈奴传》载,宣帝本始二年(前72),遣御史大夫田广明等五将军分别自西河、张掖、云中、酒泉、五原同时出兵伐击匈奴。此句借用典故描写边防将士为保境安民四处转战,分兵出击,英勇打击来犯之敌,使边境得以安宁。“孤军百战场”一句,是咏叹汉将李陵兵败被俘一事。《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李陵率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骑兵数万相遇,射杀千余人,后行又经数场搏战,一日数十合,苦战多日,寡不敌众,战败投降。汉武帝得知此事,不细论此中曲直,斩杀了李陵一家老小。此句借李陵故事写出了边疆将士虽以身许国,奋勇杀敌,却免不了蒙冤受曲,给家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尾联“功多翻下狱”一句,是指汉云中太守魏尚有功反遭下狱一事。《汉书·张冯汲郑传》记载,魏尚为云中太守,治军有方,使匈奴远避,不敢近塞。“虏尝一入,尚帅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后来魏尚上报战功,因虏首差六级,被削爵下狱。此句揭示了唐王朝政府对边疆将士有功不赏,反而定罪下狱的令人心寒的做法。“翻”是反而的意思。“士卒但心伤”一句,“但”是只有的意思。目睹这些不合理的现象,戍边将士们隐愤难平,只有暗自伤心。
诗中前四句对胡地秋寒、部队宿营场面的描写颇有悲凉慷慨之气,正是有了这四句的蓄势,才使得后面的转战愈显艰苦,有功获罪让人更感不平。全诗叙事议论,皆有所指,极大地增强了这首诗的说服力,寄寓着作者对边疆爱国将士深深的同情和对朝廷是非不分,赏罚不公,有功不赏的强烈不满,读来颇为震撼人心,让天下英雄为之含悲,使天下壮士为之流泪。
-
- 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塞上曲·秋风夜渡河原文,塞上曲·秋风夜渡河翻译,塞上曲·秋风夜渡河赏析,塞上曲·秋风夜渡河阅读答案,出自王昌龄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3983.html
诗词类别
王昌龄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