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四十九)
-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南方有位美丽的女子,她有着娇媚的容颜和婀娜的身姿。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她那雪白的牙齿,始终没有开口的时候,对心爱的人的情感,只有勉强约束在心中。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历来宫内的宫女,都嫉妒其中容貌姣好的。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不如回到湘水中的小洲上,独自沉吟,又有什么可以悲伤的呢。 -
灼灼:鲜明美好的样子。皓齿:洁白的牙齿。发:表现,显露。自持:自我克制,保持一定的操守、准则。
紫宫女:喻指在位的大臣。紫宫,皇帝的居所。青蛾眉:容貌姣好的女子,诗中喻指贤才之人。蛾眉,蚕蛾的触须,弯曲细长,如人的眉毛,故用以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后常以之代指美女。潇湘沚:湘江里的小洲。潇湘,指湘江。潇,水清深的样子。沚,水中小洲。
- 背诵
-
古风(其四十九)
…展开全诗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谊。怨而不怒,深得中和之美。句句是写美人,又句句在写自己;句句是诉哀怨之情,又句句在标高洁之操。诗中所描写的“南国美人”,原来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前两句“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即“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杂诗》云:“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以佳人自比,表面写佳人艳若桃李,实喻自己才华出众。然而佳人徒有一张姣好的面容,空有一副清脆的歌喉,却是心曲无由弹,更无知音赏。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却不得呈献于君王之前,朝夕之间,被贬出京,报国之志,已成陈迹。佳人俯仰之间,容颜已逝;流年所至,荣耀难恃。而自己盛年之时,一腔才华却无处施展,如今蹉跎已成白首,仍然事无所成。
中间四句写佳人的遭遇。“皓齿终不发”与“谁为发皓齿”意同,只是两者皓齿不发的原因略有不同。曹诗只是笼统地说是因为“时俗薄朱颜”,因为俗世的轻视才导致了美人迟暮的悲剧,世俗对人才的不重视才让诗人才华出众却无用武之地。相较之下,李诗则要具体得多:“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佳人之所以遭受困厄,则是“紫宫女”相妒的结果。诗人难有君臣遇合之机会,定然关涉一段辛酸的经历。暗示自己怀才不遇与一群小人颠倒黑白、谄侫惑主不无关系。有如此沉痛的经历,却只以“皓齿终不发”平淡道出,更得见诗人内心的凄苦与愤懑。
最后两句“归去潇湘沚”即是曹诗“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之意。“潇湘沚”位在南楚,远离帝都。曹诗言自己只在一“朝”,一“夕”之间即被贬出京,写出了政治上动辄得咎的生存困境,李白则直入“归去潇湘沚”,以潇湘为归宿,极写自己沉沦既久,竟至于能随遇而安了。这种不悲恸其实是人生的大悲恸,痛之至极则有了结尾“沉吟何足悲”的慨叹,心底之波澜外化为笔底之波澜,完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完美表达。
该诗纯用比体,在美人迟暮的传统框架里表达自己一腔抱负不得伸展的痛楚与苦闷。其词婉,其意微,笔调从容不迫,感情沉郁有致。
折叠 -
李白虽身长不过七尺,却雄心万丈。少负不羁之才,志在重臣辅弼。而立之年,历抵御相。但他久处蜀地僻壤,较少政治历练。初入长安,即作《玉真仙人歌》,干谒玉真公主,企望陈诗于帝王之前。其结果是未见仙容,反遭玉真侄婿张垍之冷遇,败兴而归。李白自伤其才质之美却有不遇之辈,回想曹子建才高而命蹇、借美人迟暮以自悼,李白心里不由生出”于我心有戚戚焉“之叹,遂用曹植《杂诗》之意,写下这首《古风·美人出南国》。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古风(其四十九)原文,古风(其四十九)翻译,古风(其四十九)赏析,古风(其四十九)阅读答案,出自李白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20.html
诗词类别
李白的诗词
- 《流夜郎永华寺,寄寻阳群官》
- 《杂歌谣辞 其三 襄阳曲》
-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
-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
- 《别中都明府兄》
- 《寄东鲁二稚子》
-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以寄之》
- 《寄远其九》
- 《流夜郎闻酺不预》
- 《流夜郎赠辛判官》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