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原文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拼音解读
shuāng shī zhǎng huái kuò
kōng tīng chán chán qīng yǐng yān
jiā rén yóu chàng zuì wēng
shí sān nián diàn
s s p p a a n n s s t t y y l l e e = = " " c c o o l l o o r r : : # # a a f f 9 9 1 1 0 0 0 0 ; ; " " > > / / s s p p a a n n > >
cǎo tóu qiū liú zhū huá
sān yíng yíng hái èr
tóng shì shí wēng rén
wéi yǒu 西 yuè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参考资料:
1、王秋生.《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合肥:黄山书社,2004:496.
2、曾凡礼.《苏东坡词选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73.
3、梁洪俊.《八年级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15.
4、沙灵娜.《宋词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25-126.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长淮:淮河。清颍:指颍河,颍水,为淮河重要支流。佳人:颍州地区的歌女。醉翁词:指欧阳修在颖州做太守时,所写的歌咏颖州西湖的一些词。四十三年: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知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词,到苏东坡次韵作此篇时正好四十三年。电抹:如一抹闪电,形容时光流逝之快。三五:十五日。盈盈:美好的样子。二八:十六日。

参考资料:
1、王秋生.《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合肥:黄山书社,2004:496.
2、曾凡礼.《苏东坡词选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73.
3、梁洪俊.《八年级现代文与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15.
4、沙灵娜.《宋词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25-126.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将河水拟人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欧阳修在颍州期间,颇有政声,建树多多,深得当地父老的敬重与爱戴。颍州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作出的贡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立祠以表怀思。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下阕体例与上阕基本一致,均为由景及情,前面两句写颍河的晚景。“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南朝鲍照有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南朝萧统《文选》为其作注释日:“二八,十六日也。”在这首《木兰花令》里,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苏轼少年求学京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提携。后来两人又政见相同,诗文相和,成为忘年之交。在苏轼的人生中,欧阳修对其行文、为政、处事,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叹与思念才显得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而此词更出彩的一点,在于词人将内心的真情揉碎于水光月色之中,缠绵悱恻,娓娓道来,氤氲进人的内心深处。

参考资料:
1、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36.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赏析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全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之情。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将河水拟人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欧阳修在颍州期间,颇有政声,建树多多,深得当地父老的敬重与爱戴。颍州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作出的贡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立祠以表怀思。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下阕体例与上阕基本一致,均为由景及情,前面两句写颍河的晚景。“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南朝鲍照有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南朝萧统《文选》为其作注释日:“二八,十六日也。”在这首《木兰花令》里,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苏轼少年求学京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与提携。后来两人又政见相同,诗文相和,成为忘年之交。在苏轼的人生中,欧阳修对其行文、为政、处事,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如此,作者的慨叹与思念才显得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而此词更出彩的一点,在于词人将内心的真情揉碎于水光月色之中,缠绵悱恻,娓娓道来,氤氲进人的内心深处。

展开

此词全篇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了作者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上片写作者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这是写实。第二句“空听潺潺清颖咽”的“清颖”写的也是实情。“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在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在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此句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接下来一句“佳人犹唱醉翁词”,说欧阳修所作的西湖词当时以其疏隽雅丽的独特风格盛传于世,而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仍在传唱,足见“颍人思公”。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以疏浚颍州境内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因此人民至今仍在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说明。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因此下一句说“四十三年如电抹”。

词的下片言人生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还二八”是借用谢灵运《怨晓月赋》语句“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可见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恩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欧公守颍以后四十三年,不特欧公早逝,即使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亦已无多,眼前在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识翁”,则是由于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

这首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空灵飘逸,语出凄婉,幽深的秋景与心境浑然一体。结尾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全词在一派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因景而生怀人之情,悲叹人生无常,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它像一支充溢淡淡忧伤的的小夜曲,袅袅地流进了读者的心田。

折叠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追和之词,所和者为欧阳修咏颍州西湖的《木兰花令》词。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苏轼和欧阳修师生情深,来到颍州游览西湖之时,想起往日欧公所吟西湖之词,遂步其韵和作此首词。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详情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原文,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翻译,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赏析,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185.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最性感的内衣bt资源种子搜索性感沙滩3补丁男明星头像图片大全五龙镇棺传迅雷下载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