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0句话 读懂孔子为何极其重视“信”-国学知识
-
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乘,指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在春秋时期,打仗要用车,所以国家的强弱大小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春秋初期大国都没有千辆兵车,城濮之战的时候晋国还只有七百乘。但随着军备的扩充、兵车的发展,到了孔子所处的时期,千乘之国已经不能算是大国了,而是中等的诸侯国。孔子在这里以治理千乘之国为例,说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人民,使用民力当在农闲时,不要妨碍其作业。这话虽然浅近,但内涵深重。对于治理国家而言,信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百姓要有信,在与他国交往时也要有信。
2、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子贡问孔子何为为政之道,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是要养民,食不足则民不能富;足兵是为了保护民众,兵不足则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为政要以使民得食保其生为先,这样人民就对政府有了信心。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除一项呢?孔子回答先去兵,再要去除,则去食。在不得已的时候轻食重信,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人固有一死,但民无信不立。
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弟子为学,需要重视德行。怎么做呢?就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修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向书本文字上用心。谨是寡言的意思,谨而信就是虽寡言少语,但说话诚实可信。
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和自己志趣不一样的人交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主忠信,即行事以忠信为主,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一点。有一回子张问孔子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别迷惑时,孔子就说“主忠信,徙义”,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就可以提高品德。若不以忠信为主,徒争在外的事业功名,就离德远了。可见信是君子应有的道德品质。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孔子用牛车和马车作喻,虽然有牛或者马拉着车,又有轮子可以滚动,还有辕、衡,但如果没有輗与軏(古代车辕前与车衡衔接处的关键,在大车即牛车上的叫輗,在小车即马车上的叫軏),车就不能行进。人如果不讲信用,如何在社会立足?若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人事如何运转推进?所以人不可以无信。
6、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孔子对这样的人表示“无语”:狂妄而不直率,幼稚而不老实,看上去诚恳而不讲信用。一般来说,狂者多直率,幼稚者多忠厚,诚恳者可信,都有可取之处,但如果只有缺点而没有可取之处,那就没有什么德性了。人性常常是有美好的地方,但也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如果都是缺点而没有优点,那这样的人,孔子也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7、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这样回答:言语忠诚老实,行为忠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是行得通的。反之则在州里也无法行得通。孔子接着还说,要时时刻刻记着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才可以。忠信的重要,自能见之。
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君子对于事业是怎么样的呢——以义为原则,依礼节来推行,语言谦逊,用诚信来完成。所谓信以成之,既是说做事要诚信,也是说成之在诚信。同时也强调了,成为君子,信是必备品德之一。
9、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就举出了五种品德,认为能处处实行这五种品德的人,便是仁人了。这五种就是恭宽信敏惠。恭,庄重,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宽厚,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信,诚信,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敏,勤敏,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惠,慈惠,慈惠就能知才善任。为仁,信必不可少。
1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论语·述而》
这是孔子对自己的一个概括。他说自己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和老彭相比。信而好古,是孔子对于古代文化的态度。当然了,信和好学,也是孔子的一个突出特点,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就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但是赶不上我好学。除此以外,信也是孔子的志向之一,子路问孔子他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里的信,就是朋友交之有信,也是使朋友信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