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在远方》路上的“艰难”与“狂喜” | 专访编剧申捷

原标题:《在远方》路上的“艰难”与“狂喜” | 专访编剧

“浪漫”“激情”“理想主义”,是编剧申捷对《在远方》这部剧气质的定义。

作者:薛腾飞

在成功创作了《白鹿原》《鸡毛飞上天》《虎妈猫爸》等家喻户晓的剧集后,编剧申捷再次出发,新作《在远方》日前在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播出。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荐播出参考剧目,《在远方》将主题聚焦于国内快递行业,故事从1999年主人公姚远创业之初的艰难跋涉讲起,并以他的创业历程为主线,展现我国近20年来物流行业的发展变迁。该剧由杭州佳平影业有限公司等出品、制作,吴家平担任制片人,申捷编剧,陈昆晖执导,刘烨、马伊琍、梅婷、保剑锋、曾黎、程煜等联袂出演。

“厉害了!我们的快递行业终于拍电视剧了”“原来快递是这样起步的啊”,在剧集评价中,不少观众惊喜于题材的接地气。

“艰难”与“狂喜”交织并存

“这是我创作最艰难的一部戏。”在对编剧申捷采访期间,他多次提到创作的“难”,但其创作的激情,又在富有感染力的言语中流露出来:“这两年的创作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当我孤独前行、艰难跋涉的时候,最终有一天触碰到要写的那个东西——时代和人物命运完全结合在一起时,我只有狂喜!

“艰难”与“狂喜”,交织在《在远方》的整个编剧过程中。

最初的“狂喜”源于意外发现了这个可以激发创作冲动、能够反映时代变迁的题材切口。“灵感源头要从《鸡毛飞上天》说起,”申捷回忆道。

2015年拍摄《鸡毛飞上天》时,申捷和制片人吴家平跟随剧组前往桐庐取景,申捷忽然注意到当地的特别之处:桐庐不仅见证了浙商的崛起,还是“中国快递之乡”。物流和电商的取材,其实大有文章可做,“我惊喜地发现,这两个行当可以放射到社会民生的各个角落,并且与三百六十行都能产生关联,它与我们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申捷说。

典型人物的塑造难在要兼具共性与特性,“剧中80%的素材来源于现实中的相关企业,所以《在远方》其实是一个集大成者,我把这两个行业遇到的各种故事全写进去了。”敢拼敢闯的创业青年姚远、电商大佬刘云天、邮政老干部路中祥……善于从现实中捕捉传奇故事的申捷,这一次更是从大量案例中萃取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为一部讲述时代巨变下人物创业史的作品,如何将人物命运与时代洪流融合兼顾?对于这个问题,申捷思寻片刻后说:“其实兼顾是最难的,这也是我不断重写,不断思考的一个原因。”最后他选择的方式是将大事件场景化、戏剧化处理。“我设立了一个‘非典小院’,在人物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情况下被封锁在一个小院里。”密闭空间让人物产生了关联,而时代背景也在独特环境中与人物命运捏合在了一起。申捷还提到汶川地震时帐篷里一场戏的设定,“在鸣笛声中姚远跟路晓鸥望见了对方,他们深情遥望,就这样个人命运和大时代结合在了一起。”谈到这些充满灵感的桥段时,申捷分外激动。

既有保驾护航,也有磨合碰撞

《在远方》是继《鸡毛飞上天》后申捷与制片人吴家平的二度合作。虽然顶着资本的压力,但吴家平给申捷创造了充足的创作空间,前期尽量不干预,后期竭力搞协调。为了让坚持进行田野调查的申捷采访到更多行业一线的人物和故事,吴家平可谓一路“保驾护航”:“老吴四处托关系,然后解释,我们想认真做一部反映快递行业的电视剧。”

就这样,他们不仅挖掘到了许多企业的创业幕后史,更走进了一般不对外开放的先进技术中心。看到这些场景,申捷在感到震撼的同时,也通过领军大佬和快递小哥的故事,对这个行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敬佩。

谈到与导演陈昆晖的合作,申捷说两人也是经历了从互相尊重到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拍摄中期陈昆晖导演突然有个改戏的想法,面临废掉一集半的戏,当时真是十分痛苦。”

一直以来,申捷就有到拍摄现场跟组的习惯。“好多剧组有一种气场——可以让你感觉做这件事是值得的。”讲起跟组拍摄的经历,申捷一下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分享了起来。

“有次拍摄时,马上就要开拍了,大家还挤在帐篷里讨论故事走向的多种可能性,如何可以让人物更高级,如何让情感更加直达人心。”这样的氛围不断激发着申捷进行现场再度创作的灵感。“一定要互相说服,不能带情绪,有时要告诉大家如何从全局考虑问题,其实人们都是通情达理的。”

从对时代话题的敏锐捕捉,到社会调研的深入观察,再到跟组拍摄的二度创作,甚至到不想留遗憾的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申捷都参与其中,这是一位职业编剧的自我修养。而在每部戏拍完后,申捷便会删除剧组人员的联系方式。“创作一定是纯粹的,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一定是要保持平衡的。信息量越丰富,内在的创作动机就越来越萎缩,真正由内而发想写自己感悟和生命的东西就会越来越不纯粹。”

直面矛盾,深耕现实

入行至今的申捷一直在现实题材中深耕,对当下现实主义的创作热潮,他也有着自己的观察,“我们有幸站在巨变的时代,我觉得创作者有义务,也有激情去创造性地记录这个时代,告诉后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怎么发展的。很多同仁都被这种力量震动到了,因此大家拿起笔开始专注现实题材创作。”对于自己的创作感受,申捷铿锵有力地说到——“一定要先做到直面矛盾,然后播撒希望,酿造情怀。这是我坚持的三点,缺一不可。”

回溯起20年前(1999年)刚毕业一年就开启的《重案六组》创作之旅,申捷感慨不已,“特别怀念当时创作的氛围,包括体验生活和讨论的氛围。长辈都是言传身教,他们当时带着我一步一步走过来,这对我后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别重要。”

申捷说,2007年创作的取材于自己与父亲故事的《你是我的幸福》,是他最得心应手的一次创作。“一个多月写出30集,这么短的时间,下笔如有神,因为完全是部自传。”到了2015年,恰好自己女儿上学,申捷又写出了一部关注家庭教育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其典型人物和话题度,甚至在后来引发了一波教育剧热潮。

在2017年创作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白鹿原》时,申捷也摸索出了一套原创与改编的创作心得。“对我而言,原创需要捕捉生活的‘真’,然后再去用心酿造。改编则先要打碎,然后重新整合,必须要尊重文学作品的‘魂’,在它的精神基础上再根据影视规律去展现。但改编和原创其实都是转化过程,一个是把小说中的人物和语言状态转化成影视,一个是把现实生活中的种子转化成影视。”因此,剧集版《白鹿原》中的人物与故事,有申捷进行大量案头工作和现实体验后的影子。

同年播出的讲述义乌改革发展30年历史的创业剧《鸡毛飞上天》,是申捷开始商业题材创作的起源。“创业剧是因为吴家平找到我了,我想那就试试,结果没想到到了义乌那片土地就一发不可收拾。”去年,申捷更是凭借《白鹿原》和《鸡毛飞上天》两部作品囊获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申捷获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商业题材的创作也反过来在拓宽申捷的思想维度。“浪漫”“激情”“理想主义”,这是申捷对《在远方》这部剧气质的定义。“其实,‘远方’代表着理想在远方,我们才能够不被生活中的坑坑洼洼或者一些诱惑绊倒。”在聊到《在远方》剧名的含义时,申捷如此回答。

编辑 | 徐蕾 王海婷

责任编辑: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