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中国机长》不是《萨利机长》,教科书式还原,成国产空难片标杆

原标题:《中国机长》不是《萨利机长》,教科书式还原,成国产空难片

国庆档,大银幕三部献礼巨制“神仙打架”场面正式开启,注定让我们的假期不枯燥。虽然都是献礼片,三部电影的题材风格却完全不同,《祖国》在于回忆触动、《攀登者》聚焦登顶历史,《中国机长》则继续“中国骄傲三部曲”的步调,将真实故事搬上银幕。

2018年5月14日,川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飞机于2018年5月14日07: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

飞机遇险后,机长刘传健沉稳处理、工作人员默契配合,最终完成了堪称“史诗词”的高难度迫降,保障了全机乘客的安全。对于去年关注过事发新闻的网友来说,仅从网络流出的紧急呼叫场面,已能感受到当时的惊险,向机长致敬!

这一事件,是电影人打造空难片的绝佳选题,然而真实故事虽然提供了良好的影视化温床,空难题材却不那么容易改编。真实空难事故发生后,能给到机组自救的时间非常短暂,3U8633从事故发生到成功降落,亦仅有二十多分钟。

如何将“短暂”的遇险过程打造成111分钟的电影?是导演、编剧的难题。

保证电影丰满同时又要贴近真实,非常不易,这也是空难片难成大众题材的重要原因。因此,国产空难电影自2000年的《紧急迫降》之后偃旗息鼓,在《中国机长》之前,更没有一部受众度高的标杆作品存在。

但空难题材在国际上却有不少成功改编,《中国机长》立项后时常被拿来比较的《萨利机长》,便是优秀案例。取材事故的真实遇险过程亦仅208秒,编剧采用多维度闪回进行还原,纳入了事故发生后萨利与“反派”NTSB博奕,侧面烘托了萨利机长的伟大。

事实上,这也是《萨利机长》的最心虚的地方。因为电影上映之后,NTSB的主管,公开指责电影污化调查员的形象。而出品方,几年过去了,一声不吭。

而从NTSB发布的报告来看,他们真的没有刁难老机长。

所以,在这一点上《萨利机长》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萨利机长》的确深入人心,这就导致《中国机长》面临的挑战更大,他们不仅需要打造一部优秀空难片,还需要摆脱《萨利机长》的影响。从成片来看《中国机长》完成了这个挑战,它没有借鉴《萨利机长》的模式,找到了自己独特的着落点。

着落点完整而真实

真实故事的改编一定要有突出的着落点,《萨利机长》用多维度闪回与“对抗”戏,将故事落在萨利的个人魅力上。而《中国机长》的着落点,则在于完整与真实,将一个真实的空难故事,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 一个航班,背后有多少人参与

影片始于机组人员视角,他们离家至流程准备、出发的过程都恰当提取生活中的片段,推向观众。而一段航程,需要机组与地面多少个团队的相互配合,都如教科书般呈现,看起来很平凡的视角蕴含的却是大众很少关注的幕后故事,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现了民航的专业度。

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刘长健外表面瘫内心却热诚,与欧豪饰演的随性副驾碰撞出的镜头颇有冷幽默感,再加入笑容有感染力的第二机长杜江,一幅严谨又风趣的机舱故事便扑面而来。

借由三人的对手戏,观众看到了机长的信念,“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中国机长形象已由此升起。但《中国机长》却不是“中国机长”的个人英雄故事,它把视角给到英雄,也给到英雄背后的每一个人。

以袁泉为首的高颜空乘团队,严谨的工作程序与坚持不懈的危险准备,告诉观众空姐并不是 “美貌担当”。同时,塔台、航空管理团队、机场统筹团队甚至安检,从飞机待命到起飞降落,时刻都有他们的影子,宛如一部飞行教科书。

  • 一次事故,有多少人在困难中坚守

虽然科普了很多冷知识,但电影将所有团队呈现给观众不是为了科教,而是告诉乘客他们的专业性,尤其是面对危险时的专业。

8633的事故源自飞机风档玻璃破碎,瞬间发生的状况让副驾一半身体吸引窗外,也机舱温度骤降。巨大的噪音让机组无法联系塔,地面掌握的信息只有机长刘长健前期汇报的“风挡裂了,备降成都”。

面对恶劣天气、低温、信息失联,机长需要在极限生存空间与紧迫时间中,寻找最佳的求生方式。地面,也需要尽最大的努力与飞机取得联系,并且为其清理一切障碍,做好全方面救援准备。

持续的空中呼叫,全线停飞的命令,紧急集合的救援团队,每一个团队都在为拯救生命的路上奔波。而这些,飞机上的乘客并不知道,他们此时面临的是恐惧与未知,不少人会在这种情况下做出错误的行为。

于是,质疑机长选择的声音出现,失控的乘客试图闯入驾驶舱,很无脑却又很现实。虽然这一剧情不存在于真实的川航迫降过程,但公众交通方式或者救援现场类似的行为在社会新闻中频繁出现,并不是编剧独自的脑补。

将这一环节加入电影,是共情,也是专业传递。编剧借由故事中体现的全方位配合与专业处理,告诉观众工作人员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一直努力,也借由乘务长袁泉之口,告诉乘客他们的专业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

每一个机组人员都与乘客一样,是别人的儿子、女儿、父亲、母亲,求生也是他们的本能。但每一个机组人员在危险到来之时,都需要压下心中的恐惧,努力将受到的专业培训传达给乘客,保障他们的安全,他们更希望每个人都安全生还。

他们的专业与危险关头对职责的敬畏,是《中国机长》传达的核心精神,是影片最大的情绪感染力。这是一份真实的情感表达,也需要一个完整的情感回馈,这份回馈便是乘客的信任配合,非常有温度的价值传递。

有自己独特的着落点,将真实的故事完整呈现,让观众回馈真实的情感,是《中国机长》成功的基石。而导演刘伟强的超水平发挥,与全明星阵容均衡的发挥,让《中国机长》更加有看点。

前面七话提到,《中国机长》的故事落点在真实完整,这一角度很有特色却不太容易把控。过于真实完整的还原,容易让影片节奏平缓,缺少空难片的紧张魅力。但导演刘伟强这一次,在节奏把控上超水平发挥,控制了惊险、紧张的空难基调,对观众情绪带动很强,抬高了观影体验。

全明星的豪华演员阵容,基本都做到及格以上发挥,即使一向被诟病的杨颖也没有拖后腿。

主角团里,虽然编剧没有对张涵予的机长角色进行太多“个人英雄主义”烘托,超级英雄情节浓郁的观众可能会有些失望,但他还是稳定了“中国机长”的质感。袁泉灵动有戏的眼神,更成为《中国机长》惊艳所在,优秀的演员让部作品从里到外都立了起来。

一个真实的故事,能碰上将它创造独特魅力的团队,将真实的温度传到到银幕,对观众来说是件幸运的事情。更幸运的是,《中国机长》撑起了大众对“中国第一空难片”的期待,也在国庆档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立起航空大片标杆 ,它的成功让我们的银幕离题材百花齐放更进一步。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