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叶剑英元帅指示:解放军的这次英勇战斗,要拍成电影

原标题:叶剑英元帅指示:解放军的这次英勇战斗,要拍成

张逸民,新中国第一代鱼雷快艇艇长出生,先后六次参加海战,共击沉敌舰3艘重创1艘,他是人民海军中参加海战次数最多、击沉敌舰最多的海军英雄。是人民海军中受到过毛主席单独接见的三位战斗英雄之一。本文摘自其《张逸民回忆录》中相关章节。张逸民在回忆录中写道:

海军鱼雷快艇第1大队,是电影《海鹰》的故乡。

两次金门海战后,1958年9月初,“八一”电影制片厂派出了创作人员来到厦门港虎屿海军快艇码头,要为金门海战中的英雄水兵们创作一部电影。创作组是根据叶剑英元帅的指示来部队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的,准备拍摄一部反映金门海战鱼雷艇英勇战斗的故事片。据介绍,叶剑英元帅专门讲到:这些海战,海军打得很英勇,希望你们能拍成电影,还要拍好。

同时创作组还介绍,这次电影创作是为国庆十周年大庆作准备的,用当时最流行的话说,叫做国庆十周年献礼片。还有一种叫法,叫做迎国庆放卫星大片。这话,不止创作组这么讲,连当时总政文化部部长陈亚丁也是这么讲的。从这些言论中,不仅能看出“八一”厂的重视程度,也正因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特别重视这部献礼大片,才决定组成陆柱国、王军、闻达这三人的创作组。可以说这三人的创作组代表了当时国内故事片创作的最高水平了。这个创作组也表达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对这部电影的巨大期待。

当时我正忙着为福州军区、海军准备召开的两次金门海战现场会作准备工作。刘建廷副支队长作为金门海战的岸上指挥员与“八一”厂创作组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不仅介绍了两次海战的真实战况和海战中参战官兵的英勇事迹,同时也向创作组介绍了我1955年单艇独雷击沉“洞庭”号的事迹。创作组在后来与我的长谈中,很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根据采编后组织确定的意见,故事片的主角将以我为原型,并以金门海战和一江山海战为主线进行创作。作为故事主角为了更好地反映鱼雷艇部队的真实生活和海战过程,创作组提出希望我一同参与电影剧本的创作。刘建廷副支队长也代表组织将我正式地推荐给了创作组。我参加《海鹰》的创作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我认为,有陆柱国同志这位名作家执笔,肯定能写出好剧本来。

《海鹰》这部电影的主线,就是以快艇1大队1955年1月10日击沉“洞庭”号炮舰、1958年8月24日金门海战击沉“台生”号坦克登陆舰及第二次金门海战中指挥艇沉没官兵落海获救的真实故事,尤其是第一次金门海战中175艇官兵的感人事迹勾勒出来的。因此,可以这么说,电影《海鹰》的故乡就是快艇1大队。甚至还可以这么说,《海鹰》电影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都有其原型人物的,是海战中众多英雄人物的集合写照。故事中许多情节,因为来自快艇部队的真实生活,所以,不仅鲜活生动,而且富有人情味儿,扮演得十分感人!

《海鹰》电影故事片主角张敏,是以我为原型塑造的典型人物。当时我曾多次向编剧陆柱国提出主角改名一事,陆柱国均不同意。我之所以提议改姓名,因为主角姓名与我张逸民太接近了,还是改掉为好。而陆柱国则坚持认为,故事就是以我的海战经历为原型,谐音靠近就是能给观众留有很大思考空间,是件好事,他坚持不改。《海鹰》电影剧本初稿写好后,曾先后修改了两次才定稿。作为编剧创作成员之一,这两次剧本的讨论审定,我都专程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参加了。

期间,我们创作组曾先后两次去见总政文化部陈亚丁部长取得指示。陈部长两次都有讲话,对剧本最后定稿起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我认为《海鹰》电影剧本是个好本子,陆柱国同志是位好剧作家。《海鹰》本来是以我为原型,并且我还是影片中排在第二位的编剧,但因为某些原因《海鹰》被停映。后来把我的名字从编剧者中拿掉后《海鹰》才又放映。对此,我精神上颇感欣慰。说实话,虽然现在播放的《海鹰》编剧创作人员中已经没有了我的名字,但回顾往事我至今仍然热爱这部电影的导演、演员们,心里一直挂念他们,尽管我与他们音信全无,我还是很热爱他们。

《海鹰》电影开播后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给我寄来了500元人民币的编剧稿酬。接到此款后,我没敢动,当即请示支队领导,支队领导都说:“收下用吧,你寄回去,还会再寄回来”。之后,我又跟支队的副支队长刘建廷同志商量,该如何处理?他说:“张逸民,你实在不想留,我倒有个办法。你还不如干脆用这笔款,买些有纪念意义的物品送给大家,以资纪念。”我采纳了刘副支队长的建议,用这500元钱,托人在上海买了一批“派克”牌镏金钢笔,全部送给了支队中与这部电影有关联的人员。

《海鹰》剧本确定后,剧组一行有20多位演职人员来到穿山半岛的牛轭港快艇6支队体验生活和拍摄工作,这期间有近一月时间。这一个月里,我们军人村可是热闹起来。而这一月对导演、编剧、演员来说,当然是个拍摄丰收之旅。这次来牛轭港体验生活的人员中,有著名导演严寄洲,著名演员王心刚、王晓棠、邢吉田、张勇手等。说真话,此事已过去半个世纪,因长期无往来、无接触,他们的点滴在我的心中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淡忘,但他们最突出的印象,始终牢记于心。也因此我始终怀念他们。

经过一个月的共同生活,我深深感到《海鹰》剧组的同志们,从导演到演员,从大人物到小人物,从年纪稍大的到年青的同志,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不仅塑造了美好的优秀人物形象献给了观众,更以自身的优秀道德风尚感染着部队的官兵。对我而言,经历这段共同的生活,让我认识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的政治品质高,个人的人品也很高。说实话,跟导演、演员相处,我本人也颇受教育,并且感慨颇多。这次剧组给了我很深刻的教育与影响。真的,我从心里感谢《海鹰》剧组的每一位同志。

剧组给我的印象最深之处,就是剧组同志跟士兵一样,没演员架子,到了基层,就是普通干部、普通士兵,跟我们一样对战艇进行清洁保养。一样迎着大风大浪,吃得大苦,耐得大劳,令我们肃然起敬。依我看,这些演员都是金子,都是人精。若是他们都在部队作战工作,肯定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我特别是与导演导寄洲和主演王心刚的接触,深感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受益多多。

严寄洲同志是中国电影界著名的导演。他又是一位抗战老兵。长期在一二0师师长贺龙麾下从事文艺工作。对他我有三点体会颇深:首先就是敬业。严导虽出身于大上海,却许多方面都与上海无缘。如果说他此生有憾的话,那就是晕船。他晕船不仅晕得厉害,甚或可以说大大超出常人晕船的程度。本片在拍摄过程中,很多镜头需要跟随快艇到海上去完成。这对严导来说,实在是勉为其难了。然而,严导不仅在海上完成了这些镜头的拍摄,甚至还让大家看了十分满意。个中他付出得有多大?又克服怎样大的困难?或许外人是无法知道也无法理解的。我也称得上是老海军了,见识过多少人因晕船所遭受的死去活来的困苦啊。多少人真的因晕船又必须勇敢地去克服而天天在为克服、战胜大自然而挣扎啊!说真心话,晕船十分厉害的严导,那是克服了千难万险,才拍摄出一部海军名著《海鹰》啊!我们该高呼:“感谢严导!”感谢他为这部海军名著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

其次,严导有很高的统率能力。他对剧组的一言一行,包括任何一个动作,一个置景,他说的都是绝对算数的。所以,电影《海鹰》制作过程给了我最深的印象。这部影片的节奏好,处处都显示出组织严密、工作有序。影片中这些军人角色,在观众眼里都十分到位,个个像个有素养的军人,更像个能打胜仗的战士。

最后,严导个人的品格魅力很突出,很有影响力。严导来快艇6支队体验生活之前,我与他素昧平生。我与他在牛轭港第一次见面,严导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是一位说实话、说真话的组织者。他又是位非常真实、非常可信赖的领导人。我对严导的评价是:他是位很真实的人。严导身上没有阿谀奉承、没有滑头滑脑、没有哗众取宠、没有庸俗低下。与严导相处一个月,他成了我做人的楷模之一。我认为严导的言行,对于我带兵很有帮助,从严导身上汲取营养,是我这次与他相识的重要收获之一。我与严导所从事的事业各不相同,可是做人之路却是相通的。

主角王心刚同志当时还是个青年演员,原先曾是话剧演员,后来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后,相继在《寂静的山林》和《牧人之子》两部影片中出演角色。他的不俗表演,给我留下极深印象。《海鹰》是他到“八一”厂后接演的第三部片子。我与他初次见面,发现他不仅形象好,身材也很标准。他在真实的个人生活中,比银幕上更英俊潇洒。因为《海鹰》的男主角原型是我,所以在一个多月的体验生活期间,他与我的接触时间最多,我们同吃同住一同驾驶战艇驰骋在大海中。

期间,我与王心刚同志有过一次难忘的促膝长谈。可以说这是一次推心置腹的交心,又是一次两人的所思所想的感情大交流。从交谈中,我知道他是吉林人,而我的故乡黑龙江宾县,伪满洲国成立之前,也是归吉林省管,因此我们又有一份同乡关系。在思想交流中,我猛然发现,我们的思想共同基础,就是那份爱国情怀。这种爱国情怀,在我,就是体现在勇敢冲杀在战火第一线;于他,则体现在银幕上演绎的英勇形象。这是份对我们俩都十分宝的贵思想财富。就因为我与他有共同的爱国情怀,所以大有相见恨晚之势。我常想,就是这份爱国情怀,将我们两个毫不相干的东北汉子坐到一起,成为好友、成为战友。

王心刚作为演员,他的悟性极高,又非常敬业,和我们一线的战士一样,能吃大苦、耐大劳。严导指出他的走路姿势不太潇洒,缺少军人的架势,他就虚心天天跟着我学我走路的姿态。不久,竟学得惟妙惟肖。根据剧情的需要,他要学操艇,不论是离靠码头、操艇航行,他都跟我学得有板有眼、有模有样。不仅进步很快,且又十分到位。后来拍片时,考虑到海水的颜色对效果影响很大,最终决定在北海的黄海水域进行拍摄。完成拍摄工作,我被邀请到“八一”厂审片观看时,听到了许多发生在拍摄现场的事故。

比如:王心刚因觉得自己的腮比较瘦,拍摄时偷偷往嘴里塞了两个棉球,有一天拍得激动了,不慎棉球掉出来才被严导发现。最让王心刚遭罪的是,拍摄我鱼雷艇冒着大风浪出击时,有几个镜头是在“八一”厂临时挖的游泳池里拍的,为求银幕效果,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将满盆的冷水劈头盖脑地向驾艇的王心刚脸上泼去。等到导演满意喊停时,王心刚已被冻得瑟瑟发抖,但王心刚无一句怨言。影片正式公演后,我们看到大浪扑向王心刚饰演的张敏时,只见他洒脱的将头一甩,甩掉脸上的海水,这个镜头既给观众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显得十分真实。谁能知道,这个镜头的背后,演员付出了多大的辛劳!

我认为,剧组演员们的敬业精神都特别好,这大概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传统特点。不仅仅是王心刚如此,像王晓棠、里坡、张勇手、刘江等人都非常敬业。包括摄影、场记、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一丝不苟地工作,且充满着奉献精神。《海鹰》摄制组的艰辛努力和高标准、高质量的艺术追求,也使他们得到了丰收的回报。影片在全国公演后好评如潮。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片,它无愧为一枝独秀。周恩来总理看了这部影片后也十分满意,在新侨饭店献礼片创作人员庆功会上,周总理向王心刚、王晓棠碰杯,表示祝贺。半个世纪后,我对《海鹰》剧组全体同志的记忆仍很深刻,对“八一”电影制片厂感怀犹深。这个人民解放军的电影制片厂,塑造了多少英雄形象啊,而那些形象就是我们解放军军人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职守的典范。说句公道话,作为一名解放军军人,应该向“八一”电影制片厂表达我最深深的敬意,向“八一”电影制片厂致最崇高的军礼!

《海鹰》正式开播前,我曾有幸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座专门审查片子的大楼里,参加了对这部新片的最后审查性观看。说心里话,我观看后,心情不只是激动,更是充满了骄傲。那宽广而又浩瀚的蓝天大海,那迷人的蓝宝石一样的海水,那极富聪明才智而又潇洒大方的《海鹰》主角张敏,演得丝丝入扣,动人心弦。我认为看电影《海鹰》,给予一种海洋大美的特殊享受,作为一名革命军人,更是回味战斗生活的特殊享受。晚年的我,还生活在海边,每次观看《海鹰》,那大海的涛声依旧、那大海的海腥味儿依旧。这些,对我都有着巨大征服力。《海鹰》依旧让我体会并向往着美丽而无常的蓝色海洋!

本文作者:张逸民,解放军海军著名战斗英雄,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权保护,任何敢于抄袭洗稿者,都将受到“视觉中国”式维权打击,代价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谓言之不预也。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