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在远方》非典型时代:生于70后,重走青春路

原标题:《在远方》非典型时代:生于70后,重走青

作者 / 乔苗儿

替姚远心累。

从东躲西藏跟邮政打游击的“黑快递”,到终于置办上小院挂上“远方快递”的牌子,姚远的这趟“创业过山车”眼见步入平稳轨道;如果刘云天的八百万资金也能按期顺利到位,姚远“搞事业”的速度也算是坐上了火箭,接下来可以放开“谈恋爱”,在路晓欧和刘爱莲间取舍。

如果一切顺当,就不是编剧申捷的手笔;假设从此坦途,也就偏离了现实主义的轨道;《在远方》也就成了隔靴搔痒、悬浮空洞的意淫爽剧。

非典来了。

所有人都盼望着的新世纪,路晓欧却忧虑着的“世界末日”,在2003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成为梦魇,即便是在十几年后重提,国人仍带有劫后余生的庆幸。

对人员、物品高度密集的快递业而言,非典肆虐,无异于灭顶之灾。这个特殊的“非典时期”,实际上只是《在远方》所描绘的快递业,二十年涤荡发展中遇见的一处“暗礁”。《在远方》是“非典型时代”里的一段“非典型创业故事”,无形中浸润着时代底色,有形地勾勒出快递业的行业实感。

非典型时代

《在远方》的故事,始于世纪之交的1999年,身在其中的人无法预知此后将要迎来怎样波澜壮阔的千禧年。

如果时间是一把量尺,1999年之后的二十年时光,具有划时代意义脚注最密集的一段时光。

1999年,澳门回归,香港之后,又一个远行的游子回到了阔别百年的家园,珠江三角洲再次焕发新的生机。2001年,是中国经济的腾飞年,重回世贸组织,展大国气魄;申奥成功,时任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说出“北京”两个字,举国欢腾,声震华夏。

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吹响科技兴国的号角;也是在这一年,SARS从岭南蔓延席卷全国,“众志成诚,抗击非典”的声音里,短短三周时间,小汤山在北京郊区拔地而起,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藩篱,钟南山院士的名字,成为时代的丰碑。

《在远方》写快递业,却没有将整个行业从时间轴上抠出来独立成篇。剧中的主人公们,个体命运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姚远永远都不会忘记,他在1999年的某个夜晚开着车跟着两个年轻的女学生,从此开始了如同坐过山车一般的创业路;路晓欧有可能不会知道,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2001年,姚远怕拖累她的前途,当了爱情里的逃兵。

“川之北,国有殇,哀之切,永勿忘”,如果说多难兴邦,2008年践行了这个时代的注脚。汶川地震,举国支援,快递运输是急先锋,从《在远方》预告片中的场景来看,姚远和他的快递公司,也成为了深入灾区一线的救援者。商人眼中不止有贸易和盈利,还有责任与担当。

从这一层面说,《在远方》不仅是一部行业剧这么简单,它是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非典型人物:风起云涌中的时代众生

看一部作品是否能够“透过小人物的命运变化,折射时代洪流与社会变迁”,是品评其视角新旧、格局高低的通则。即便都在讲“人”,人群的定位和选择直接影响剧集的呈现。

千禧年酝酿着划时代的巨变,无数创业者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凭借自身实力站稳脚跟,时代面孔纷纷定格: 1998年,京东在北京中关村成立,当时的人们很难想象这家代理销售光磁产品的公司,即将成长为未来的电商巨头。

一年后的中国南方,一位高校讲师离开体制正式开启他的创业之路,这个人是马云,“十八罗汉”用50万人民币开启了新一轮的商业风口,阿里巴巴集团由此奠基。

风起云涌的时代将大量的机遇和挑战留给了有准备的人,《在远方》浓缩了非典型的人物群像。

《在远方》的人物结构是“叶脉式”的。商业是主线,快递是节点,姚远、路中祥、高畅乃至刘云天都是叶脉上的人,由此分出枝枝蔓蔓,串联起同时代、不同行业形形色色的众生百态。

姚远和高畅,代表的是“草根奋斗史”。姚远和高畅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的东西不少:一眼看穿路晓欧邮局子弟的身份,并看准机会利用路晓欧的身份躲避邮局查验报关单;高畅简单纯粹,对姚远无条件支持和信任,重情义。市场经济的大潮眷顾头脑灵活、手脚勤快的创业者,姚远和高畅也是最佳创业拍档。

《在远方》的人物棋高一着:写精英,并且让精英接地气,食人间烟火。路晓欧、霍梅是心理学高材生,从故事背景不难推断出,她们都是70后,彼时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已然可观,研究生或海归更位于金字塔塔尖。路、霍两位女性外形上时髦、利落,心理学背景加持让两人在性格上冷静、内敛,网友“King”的存在是可以窥见“少女感”的窗口,恰到好处又不落俗套。

即便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刘云天,路晓欧与霍梅的“King”,优渥的家境却始终给予不了安全感,对于刘云天来说,不仅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浪潮席卷而来的可见挑战,还要对付随时可能将他吞噬的“心魔”。

非典型情感:生于70后,重走青春路

《在远方》用近乎还原的方式,再现了“70后”们的青春路。

姚远的爆炸头、海魂衫,路晓欧、霍梅、刘爱莲都穿过的粗针织麻花毛衣浸透着90年代末的时代气息,《海阔天空》裹挟着浓郁的怀旧风扑面而来,同龄人的回忆汹涌而出,年轻观众则不免惊愕:原来70后的青春,那么潮哦!

那时候王菲还叫王靖雯,她跟窦唯轰轰烈烈的爱情变成一首首摇滚或者抒情歌住进躁动的青春里。这一对的爱情在70后和90后的眼里是两个世界:70后看到的是天后把青春完全献给了这个叫窦唯的男人,90后们则在得知窦靖童的名字以后,感叹这段爱情的真挚。

那时候迪克牛仔的朋克造型跟“披肩长发”成了多少人追捧的流行趋势,沙哑的嗓音在重摇滚的伴奏下嘶吼出青春的张力,《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或者耳熟能详的《光辉岁月》见证着从狂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和成长。有意思的是,这种不羁与跳脱,与剧中的姚远竟有几分相像。

剧集播出后,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记者和多位70后观众征询观剧感受,有一处惊人一致:路晓欧、霍梅,与几位男性观众们年轻时的“梦中情人”如出一辙,飒、热情、独立能干的性格和与清纯中带着妩媚的魅力绵延难忘;姚远更是几乎比照着70后女性观众的“白月光”塑造而成,聪明机灵,高帅,还有“不正经和坏”。

姚远跟路晓欧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别离”。很多90后、00后年轻观众都被姚远的软弱逃避“气昏了头”,急不可耐为其贴上“渣男”标签:一个肯用自己的尊严捍卫男友尊严的女孩子,为什么还能狠心伤害她;怎么还能在爱莲与晓欧之间犹疑,同时让两个人受到伤害?

观众观念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远方》的现实共鸣感,跟90后、00后年轻观众的义愤填膺不同,同样生于70后的观众对姚远的拧巴更宽容,且认为这种“拧巴”更贴近时代赋予人物的性格真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长在市场经济大潮来临,带着对亲人家庭的无比强烈责任感,怀揣热血涤荡大展宏图的梦想,却屡次碰壁难有所成,无颜面对心爱的姑娘,最好的办法,就是逃跑。“别离”意味着相信,姚远相信以路晓欧的条件,一定能够找到比自己更好的,这种“冒着傻气的憨憨”,带有“70后”们共同的英雄主义情愫。

“非典”到来,小院被封闭隔离,姚远、路晓欧、刘云天、刘爱莲和霍梅之间的情感终于交织在一处。编剧申捷提到,创作时要让刘爱莲这个角色活着,姚远面对“竹马”和“天降”,刘云天面对两个“会飞的鱼”,这下“远方快递”真热闹,不但要“搞事业”,情感选择题也是摆在众人眼前的一道坎。

非典型商战:从计划经济到互联网经济的变革

《在远方》讲的是现代商战,以快递业为切口,忠实记录下千禧年前后的从计划经济到互联网经济浪潮席卷的变革。对于现实题材创业剧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坐实行业,行业线贯穿剧情,同时成为驱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远方》里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更迭对撞,投射到快递业是邮政的垄断和民营快递的兴起之间的冲突。,展现在剧情中则落实情节的搭建和人物的选择成长上。民营快递开始是见不得光的“黑快递”,路中祥和姚远之间你追我藏的斗争如同“猫捉老鼠”一般;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民营快递在夹缝中打开生存空间。广交会是一次重要转折点,路中祥作为民营快递蓬勃发展的见证者,从敌对变为“取经”的态度,为传统邮政的后续发展寻找出路。

写商战,要有现实依据,在商言商,同时兼顾底线与引领。姚远和他的“远方公司”的发展历程,照见的是顺丰、申通、中通等民营快递公司崛起的现实镜像:顺丰起始于1993年,由珠江三角洲辐射至全国各地,到买下第一架飞机,成立自有航空公司,再到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于201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成为市值千亿的民营快递巨头;从上海起家的申通快递也是名副其实的民营创业公司,从1993年的几个人、几辆自行车到敲钟上市,20年创业史风雨兼程;中通起步于千禧年后,搭上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东风,短短十几年时间成长为让世界窥见中国快递发展的一扇窗口。

相比之下,《在远方》再现快递发展史的同时,巧妙地避免了把创业线符号化为“扎鸡血”式的高歌猛进,转而真实再现行业发展筚路蓝缕、一波三折的境遇。姚远兴致勃勃带着刘爱莲来到“小院”,满地狼藉和破败更添真实;从打着擦边球被邮政撵得东躲西藏到正经成立快递公司、再至以刘云天为代表的资本介入,姚远想办法拉投资,“创业”的成败在强调主观的能动性的同时更侧重展现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

目前,90后也正逢创业大潮,即便时代不同,方式不同,行业不同,《在远方》中呈现的创业精神也是相通的,其现实关照和时代频谱价值就此彰显。

在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剧作品中,已经涌现相当一批创业题材的作品,辐射各行各业,创业题材剧的发展,还“在远方”。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