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仅播1天,央视黑马剧收视率全国第四,老戏骨演技令人拍案叫绝

要说近几年,国剧领域表现最稳健的类型。

我认为是主旋律。特别是,是革命历史战争题材。

一部《跨过鸭绿江》 惊艳观众,几次央视重播都收视不俗,成为名副其实的战争剧王。

《理想照耀中国》《百炼成钢》《大决战》《功勋》等作品的播出,更是让观众意识到——

革命历史战争剧,依旧好看。收视,也依然很稳。

只可惜,战争剧受众虽多,这几年的产出,还是太少了。

好在昨晚,又一部重量级的35集革命历史战争大剧在央视八套次黄金档开播——《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编剧,王朝柱,代表作《长征》《周恩来在上海》,还有《解放大西南》,绝对是这个类型的好手。

主演,更是个个家喻户晓。唐国强、刘劲、王伍福、马晓伟。

这个阵势,难怪被央视选中播出。

从收视数据来看,该剧也没有让“央爸”失望,上线第一天即冲上0.97,成为全国收视第四。

这部大剧,能像当年的《大决战》一样引发收视热潮吗?等,等不出结果。向前冲,才能创造新的高潮。

那就一起冲吧,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一、剧情紧凑,开场三个一,还原历史又兼具故事性

从当前已播出的二集来看,《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做到了还原历史,并保留剧集上的故事性。文戏和战争戏都张力十足。

先是真实还原历史。

过去很多战争剧,一拍解放战争,都会将剧情的重点放在三大战役上。

但事实上,其中有的是精彩的大战,就看怎么拍。

本剧关注的,是杨罗耿兵团的故事。

即由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的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

该剧第一次全面完整地展现了杨罗耿兵团和晋察冀根据地革命斗争历史,再现了该兵团解放华北的征战历程,从大同集宁战役吃败仗写起,到主动甩包袱撤出张家口的战略转移,再到牵牛鼻子的游击战术。

打赢了清风店战役,后又创造了占领新保安、收复张家口,平津战役后解放大西北的辉煌。

除了历史大事件外,《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还以一个个小故事,以小见大突出战争的惨烈与精彩。

开场三场大戏,已经奠定胜局。

第一场大戏,一场斗智。

故事开场,首先把镜头,对准了国共交战双方的最高层:我方的毛主席朱老总,

和国民党方面的蒋介石。

一场军事上的斗智,已经开始。

而这场较量的核心关键,就是华北。

此时国民党方面已经撕破了假和谈的面具,大战一触即发。而晋察冀面临的局势却是:兵力不足,加上派兵支援东北战区,就更加不足。

而国民党方面,则是厉兵秣马。

军事会议上,国军也亮出了自己在华北的家底:三大战区,11个军,33万多人。

三大主力,分别是孙连仲部,傅作义部和马占山的东北挺进军。

而在延安,毛主席,朱老总已经将蒋方面的战略意图,看得清清楚楚:就是集合孙连仲部和傅作义部的主力,东西对进,不仅要拿下张家口,更要消灭我晋察冀军区的主力部队。

而毛主席也早已想到了破敌之策:主动打破敌人的军事合围,打到外线去,再集中优势兵力,夺取三路四城。

四城,即保定、石门、太原,大同。

可国军方面也并非全是酒囊饭袋,他们通过我聂荣臻部的调动情况,已经推断出我军在华北的首战之地:华北重镇,大同。

一场大战,就要在华北平原,上演了。

第二场大戏,一场“借东风”。

我晋察冀主力,最终决定先打大同。

可大同城坚,而我军既缺乏攻打大城市的经验,更缺少攻城重武器,虽然作战英勇,战局还是陷入僵持。

剧集在这里,又拍出了三场重量级的“文戏”。

一场,是毛主席和朱老总,看着战情通报,分析国民党下一步会不会派兵支援大同。

毛主席一眼看出了阎锡山这个老狐狸,不可能放弃老巢去支援大同,那么剩下最有可能出击大同,令我军腹背受敌的,只有一支部队:傅作义部。

其中的关节,也被朱老总看的一清二楚,“大同,是国民党二战区阎老西的地盘,傅作义岂敢越境犯界,岂不是,落个里外不是人。”

但毛主席沉吟片刻,说出了担忧,就怕,螳螂在前,黄雀在后。

这个黄雀,就是远在南京的蒋介石。

第二场文戏,果然就是南京的蒋介石,夜访陈诚,商讨战略,他们也认为,关键在于傅作义。

陈诚心领神会,领命而去。

第三场文戏,是傅作义正唱着京戏——“设坛台,借东风,助周郎。”

正是京剧名段,借东风。

就在傅作义与女儿的对话间,蒋介石的急电到了,他看完喜形于色,“我终于能借到,蒋主席的东风了。”

随即召集军事会议,准备发兵救大同。

先说了一番大词,最后道出关键,蒋介石开出筹码:大同,归入傅作义的战区。

原来,这就是傅作义等的,蒋介石送他的东风。

一场大戏,将国民党内部派系间勾心斗角、相互掣肘的局势,拍得淋漓尽致。

而接下来的第三场大戏,是一篇好作文。

傅作义发兵,想以围魏救赵之策解大同之围,集宁战役,随之打响。

另一方面,大同攻坚战也在夜晚打响,挖地道,埋炸药,夜色中,我军向大同发起了猛攻。

这场大战,可谓是枪林弹雨,炮火照亮夜空,喊杀声震耳欲聋。

战斗场景异常的真实惨烈,让人透过屏幕都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震撼力很强,看得人头皮发麻。

然而最终的战果是:大同城墙太坚固,我军炸药不够,没能炸开城墙,攻城将士,只能回撤。

大同久攻不克,傅作义部来势汹汹,我军最终放弃围攻大同,大同集宁战役,宣告结束。

傅作义顺势找笔手写下一篇致主席的公开信。

南京的蒋介石,将公开信读完又读,爱不释手,却被宋美龄一番话,搅乱了好心情:心情不会变成战场上的胜利,毛泽东也不会因为一封公开信,而乱了方寸。

两军交战的这一回合的较量可谓是戏剧张力十足,既有军事对决,更有谈笑用兵,无形的博弈和火药味。

甚至,还有谍战元素。

谁能想到,这篇令蒋介石和傅作义都拍手称赞的好作文,其实是出自我方潜伏在傅作义部的人员完成。

三场大戏结束,看似国民党方面暂时占据上风,但正是从这里开始,我晋察冀部队开始按照中央部署,放弃一城一池的争夺,找回运动战的优势,战局,马上就要逆转了。

不管是双方的斗智还是战场的对决,不仅展现出两军的战局变换,更重要的是铺垫出了双方截然不同又历史必然的原因与结局。

国军或许有可能一时得势,但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二、形神兼备,演技派&老戏骨生动还原历史原型

剧集从主演到配角充斥各种演艺圈熟脸,而这帮演技派也在演绎历史角色时做到有形又有神。

先说几位观众最熟悉的特型演员。

老戏骨唐国强在剧中再次扮演毛泽东,71岁的他生涯已累积五十余次扮演毛主席,诠释角色形象绝对是驾轻就熟。

周恩来的扮演者则是演了70次以上周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虽然开场戏份不多,但一场通知潜伏在傅作义部的我方人员“不必考虑中央对他的看法,放心去写这篇文章”的戏,还是充分演出了总理的睿智。

“朱德特型第一人”王伍福也参演了本剧,这位老戏骨生涯更是扮演了上百次朱老总,演技曾得到朱德夫人的点名称赞的他,演朱老总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蒲扇一摇,像是从历史书里走出来一样。

这些演员多年的特型表演经验让他们对角色有了极为精准的诠释,举手投足间尽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采。

再说惊喜。

比如马晓伟饰演的蒋介石。

在表演上,开场两集,他就将将蒋介石的焦虑、多疑、心机等特点演绎出来。

尤其是月下问策陈诚那场戏,当听到陈诚说出傅作义害怕越界阎锡山的担忧,蒋介石顿时发作:难道他阎锡山,就没有怕的人了吗?

一个表情,怒气不形于色,却溢满屏幕。

还有和宋美龄的一场对话戏,从反复听傅作义公开信的欣喜,到被宋美龄点醒的不悦,再到被宋美龄说服后的沉吟,情绪变化,如行云流水,绝对是高水平的演技示范。

还有,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翟万臣饰演的傅作义,也很惊喜。

这几年这位老戏骨最出圈的角色,是《人民的名义》中的纪委书记田国富。

没想到这次扮演傅作义,演技表现也相当精彩。

除了身形气质对味,最好的地方,还是演出了傅作义的小心思,特别是在院中悠然唱《借东风》的段落,味道非常对。

到属下送来蒋介石的急电,正中他的下怀,他再次看了一眼面前的部下,自言自语之后,又忍不住哈哈大笑。

寥寥的几个动作、眼神就把傅作义稳坐钓鱼台的心态和象瞬间在观众面前立了起来。

有了这群演员的精彩出演,这让《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有了最好的依托,这个依托,就是群像演技。

三、有里有面,有大有小,细节设计真牛

人物演好、故事讲好,剧集的质量就已经可以保证了。

但在这些基础上,这部剧还不乏其他精彩亮点。

首先是画面。

虽然剧集画面朴素写实,没有近年流行的电影化影像。

但大量的实拍,尤其是部队行军大全景,我指战员策马奔腾的场景,还是一下就拍出了华北平原的辽阔。

剧集的格局,顿时开阔起来。

当然剧集最精彩的,还是一大一小。

大,是剧集格局之大。

故事虽然是集中我晋察冀军区的几场大战,但却处处拍出了华北战场背后那个人——毛泽东。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