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起猛了,这国产禽兽一夜霸屏

Sir只是翘班一天,后台就催爆了。

一部国产剧。

一看,又是古装?

今年的古装片实在有点消化不动了,但点开不久,Sir瞬间来了精神——

繁城之下

图片

目前已经完结,豆瓣8.5。

近期国产剧最高分,来自腾讯视频的X剧场,今年的爆款《漫长的季节》也来自这。

宁理、白宇帆两位中青年演技派作为搭档。

细节上的用心也能看得到,不同家境的人,身上补丁也不一样。

图片

别的古装剧。

多是仙侠,甜宠。

但这一部主打罪案。

古代的案子如何能刺激到现代人?以案件为刀口,实际上要讲的是——

“这世道”。

01

蝇营狗苟

这部电视早已用英文名,揭露了这个故事的本质。

Ripe town。

熟透了,开始腐烂。

在这表面繁盛、美好所掩盖之下的,下流、龌龊之地。

《繁城之下》,它想说的就是这从下至上,都在佯装太平的黑暗社会。

故事,从万历三十七年,江南,蠹县说起。

小捕快曲三更(白宇帆 饰)在一片稻田里发现了一具被做成了稻草人的尸体。

尸体面色铁青,已经招惹上了许多蝇虫。

图片

图片

曲三更打掉了稻草人的帽子,才发现这是他的师父,衙门里办案最有经验、对他最好的——冷捕头。

仵作验尸,发现冷捕头被吊死后,被人用一根桑木贯穿,并被插在稻田里,特地伪造成稻草人。

木头从身体拔出后,上面还有一行字——

“吾道,一以贯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论语》。

好一个“一以贯之”,凶手这是把冷捕头的尸体,制作成了一件以这句名言作为主题的艺术品。

而凶手的行为艺术还在继续。

每一集,都有新的案子出现。

也出现新的《论语》名句。

没过多久,蠹县又出现了第二具尸体,一名教书先生,上半身被埋在土里,身边留下的铜戒尺上,写着“童子六七人”。

接着,随着故事推进,第三具尸体、第四具,第五、六、七具尸体,接二连三地带着圣人书里的句子,横尸在大街小巷。

图片

图片

而这些人的死亡,慢慢指向了在二十年前的一场陆家大火。

《繁城之下》的故事线索,由两条时间轴展开——

一条,是二十年前,围绕着陆家大宅子正在发生的一系列“伤天害理”之事;

另一条,是二十年后,曲三更在追查蠹县连环凶手一案。

这横跨20年的复仇,谁是这背后的真凶,不到最后一刻,连Sir也被绕了进去。

真凶是谁,Sir就不剧透了。

但在这部电视剧里,导演一样,也埋下了太多的伏笔,他在这样的繁华之下,有意让“人”弱化。

将另一个世界,突显了出来——这是一个没有人的,昆虫、动物世界。

仔细看。

这个县,名为蠹县,这个生僻字,实在不会常用。

“蠹”是指一种虫子,专门蛀食树木,形成树心“结石”。别看外面的树还是活着,里面早就空了。

而蠹县的隔壁县,是“螽县”,“螽”,引申为蝗虫,对农作物有害。

以昆虫为两个县的县名,其实也是在引申这两地方的人是如此,县衙府也是如此。

在这部电视剧里,昆虫,更是时常可见。

片头的蜘蛛,被困在笼子里的蛐蛐。

或是,在案发现场发现的蚰蜒(属节肢动物),有剧毒,常年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它的特性与那位心狠手辣用戒尺打死学生,最后,却被凶手杀掉的教书先生,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虫子之外。

县里一些身份的“人”,也不是人。

在蠹县里,负责采集信息、当打手的访行打行五个当家(有点黑社会性质的非法团体),江湖称为“二鼠三狼”。

蠹县城里有五个帮会

人称,二鼠三狼

他们自己管自己叫

五侯府

他们的买卖都需要官面上的靠山

而蠹县历年上任的县太爷,也是动物。

在冷捕头的眼里,这些县太爷也被分了五类——

狼,是最贪的;

犬,贪不贪,不管,但善看家,手下的人基本捞不到油水;

蛇,柔若无骨,其实最毒,但也爬(上位)得最快;

鼠,不但奸,而且还最贪;

猫,对于当差的手下来说是最好的,顺毛摸就很温顺,而且还常常睡觉,只要吃饱了,也绝不会想抓老鼠。

就连主角曲三更与好友凤可追之间,也有自己的动物代号,“小狗”“土鸡”。

在电视剧里,狗、猪、鸡、鱼,就连蛐蛐,都有着大特写,堪比“疯狂动物城”。

狗的贪婪,鱼的惊恐,猪的任人宰割,被玩弄于股掌间,生存在狭小空隙里的蛐蛐......

这哪里又单纯是在拍动物呢?

图片

这种去“人”化,就是让蠹县看起来鱼龙混杂,也让这个地方少了人类社会的秩序感。

这蠹县“动物园”里,人性之丑陋暴露无遗,人,都为自己的欲望、生存空间,在这里厮杀;

在这里,人命,就如蝼蚁、如草芥一般廉价。

但,可笑的是。

在这里,孔夫子的文章,却又留在这些死者身上,批判着、指责着他们被掩盖的罪行。

一边是无法抑制的动物本性。

一边是反其道行之的“圣人教诲”。

图片

两种极端之下,全部都挤在这小小的蠹县里,实在让人觉得又讽刺,又无可奈何。

02

人道,鬼道

《繁城之下》说白了,并不是一部教人向善,告诉你正义永远站在好人身边的电视剧。

它可以说是“三观不正”,但它也更真实。

△截图出自 《九品芝麻官》

曲三更,一个刚刚进入衙门的小捕快来说,工作一年,师父就被人杀死了。

随着慢慢深入案件,他又近一步了解他的师父后,发现,他的师父并没自己想的那么“干净”。

他是一下就站在师父对立面么?

不。

导演在很多处都埋下来了曲三更内心动摇的伏笔,让曲三更从一张白纸,到慢慢学会其中的“官场之道”。

就举一个例子。

当他的母亲对三更说,你师父已经死了,你就别干捕快了。

曲三更拒绝了。

母亲再劝,“你干不了这买卖”,注意她的用词,这是一场“买卖”。

她的潜台词是,你成为捕快,不过就是混口饭吃,如果有可能的话,也是有些“油水”可有捞。

没有了师父,他能学到这些门道吗?

图片

曲三更听出了其中的意思,说,衙门里也有好人啊。(意思是,我还是不用学这些,只要专心维护正义就可以了)

他母亲又道,你师父是好人吗?

他想了想。

脑海里突出闪回了他与师父的一次对话。

是一次他与师父冷捕头去找苦主(受害者/被告)要钱,对方给三更十两银子,师父觉得很好奇:

以往我让你去找苦主要钱

你不是敷衍我,就是跟我耍无赖

今天怎么突然开窍了

曲三更的回答是——

我怕我再不开窍

您就不要我了

图片

曲三更作为一名更夫的儿子,能成为捕快,这绝对是一个阶级上迁的工作。

而且,这也是他自己喜欢的一份工作,如果不昧良心,那绝对就是理想工作。

图片

但,管苦主要钱,是他自己想要的么?

不,是师父叫他去做的。

如果不这么做,自己可能就会丢工作。

甚至,周围人都这么干,如果他不这么干,他就是“坏了规矩”。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保证自己能在师父手下当好“少捕头”,他也只能如此“开窍”。

这是“官场之道”,也是曲三更的“生存之道”。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