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八大明星集体变“演贝”,内娱怎么了?

内娱最近又火了一个词儿:

演贝。

啥是演贝?

字面意思,「演员」少了「口」。

用来讽刺一些台词拿不出手,依赖配音的演员。

网友们还评出了「内娱四大男/女演贝」。

缘是他们都主演了多部古装剧,但没有一部用原声。

因牵扯多个当红明星,演贝话题的讨论度逐渐升温。

甚至引得官媒下场锐评。

「原生台词是演员的基本功,切莫因自己的懈怠使演员变演贝」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

有人觉得,演员只负责演技部分就够了。

配音原本就该由专业的配音演员来完成。

也有人觉得,演员自身不能决定原声使用与否。

有些演员的声音很现代,不适合古装剧。

即便是配音,但只要作品好,就足够了。

鱼叔觉得,话题讨论到现在,已经不止是原声的问题。

索性咱们一起来聊聊——

网友评选演贝的标准,是「张不开嘴」。

说白了,一是少有作品使用原声。

二是即便用了,台词能力也不过关。

不仅影响剧集观感,也折磨观众耳朵。

但演贝也有分别,有的是听不清台词

比如刘诗诗在《绣春刀》里饰演的妙彤。

与沈炼决裂,恰逢东厂追杀,当场被误伤。

下面无奖竞猜,妙彤受伤之后说了什么。

听不清也没关系,还有第二题。

刘诗诗在现代剧《流金岁月》中饰演蒋南孙一角。

因为婚姻选择问题,南孙与父亲发生了激烈的嘴角冲突。

听完下面的对话,请回答蒋南孙到底选择了谁。

如果说,有些演贝台词不清,却仍保留了情绪。

另一部分演贝的问题,是语气毫无起伏

去年9月份,任嘉伦李沁主演的作品《请君》热播。

因任嘉伦在片中原声出演,与以往配音版形象有了落差。

加上台词语气欠缺感情,同样引发了一波出戏质疑。

「演贝」一词,也是在那时就已有热度。

剧中,任嘉伦饰演为爱苦等千年的少年将军陆炎。

他与于登登二人误会成婚后,又历经危难,感情渐深。

但一些略带暧昧气氛的对话,却略显僵硬。

在另一部古装剧《大唐荣耀》中。

任嘉伦的饰演李俶,与奸相国杨国忠对峙。

二人的原声对话,对比也十分惨烈。

除此之外,许多演员从不调整自己的音色和惯用语调

不管演什么角色,怎样的戏,都像是在演自己。

就比如古装剧多用配音的唐嫣,在《克拉恋人》里使用了自己的原声。

在争吵戏份中的尖细声线,让观众如坐针毡。

分贝是高了,但台词依然一团乱,甚至平添一分菜市场般的吵闹感。

另一边,《延禧攻略》富察傅恒一角吸粉无数。

演员许凯却在使用原声出演时,顿失魅力。

《爱的二八定律》中,许凯饰演佛系金融精英阳华。

他与秦施阴错阳差结识,二人在车中因误会对峙。

但不管是清晰准确度还是台词力度,都有所欠缺。

话题热议中,有人发出疑问:

以前也有很多剧使用配音,为什么没人骂

确实,配音在老剧里十分普遍。

有些演员使用配音,是因为地域口音问题。

就比如《还珠格格》中的苏有朋与林心如。

就因港台腔与其他演员画风不一,而选择配音。

电影《霸王别姬》中,为求角色更贴合京腔与戏味。

张国荣饰演的程蝶衣,由演员杨立新配音。

后者本身作为演员,对电影内核就已多有揣摩。

配音成果让包括张国荣在内的许多人深以为,这就是演员原声。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便是《甄嬛传》。

蔡少芬的普通话水平人尽皆知。

但皇后一角的配音却相当贴合人物表演。

还让一句「臣妾做不到啊」成为经典永流传。

甄嬛一角采用配音,起初出品人和演员都是拒绝的。

孙俪在后期制作阶段,多次争取自己配音。

但最终碍于孕期身体状况,加之与配音演员在声音单项上对角色塑造力之间的差距,才就此作罢。

事后还因此事,特地请来台词老师补课

但,没有人说这些演员是演贝。

因为配音对于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是精益求精。

离开配音,也没有人否定这些演员的表演实力。

但如今演贝们的配音,是起死回生,是灾后重建。

说到底,「被要求用配音」和「只能用配音」有本质区别。

同时,即便原声不完美,一些实力演员也不会被冠以演贝之名。

比如李雪健饰演《流浪地球2》里中方交流代表周喆直一角时。

因年岁与喉疾之故,已无法完整台词演说,需要借助AI完成原声修复。

但不容置疑的气场与表演实力带来的角色信服度,让原声问题成了最小的问题。

鱼叔放一个修复前后的声音对比,大家感受一下。

可能拿李雪健老师来对比有点欺负人了,那咱们说个近的。

《漫长的季节》里,蒋奇明饰演的傅卫军是个哑巴,仅有的原声只有被打时的嘶吼。

但对角色塑造的辅助作用之成功,可从观众口碑中窥得一二。

说到底,原声只是演贝们的问题之一。

要声没声,要戏没戏,才是这一群体被嘲的根本原因。

讲句难听的,演贝在乱象丛生的内娱早已排不上号。

但之所以被单拎出来,是因为太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由此衍生出一些让鱼叔哭笑不得的现象。

比如,一些人开始合理化演贝的存在。

认为这是配音演员增加工作机会

「没了演贝,配音演员不就失业了吗」

且不说配音演员的工作范围,早已囊括动画、游戏、广播剧等多方阵地。

单就为演贝配音来说,这可怎么都算不上一份美差

许多演贝的台词功底差到连对嘴型都是个难题。

更不用说艺人团队还会提出诸多要求。

如此费力劳神,配音演员的收入依然远远无法和演贝们相提并论。

甚至还可能被卷入饭圈大战,面临粉丝「不贴脸」「不会变声线」「拖艺人表演后腿」的无稽指控。

因此,配音演员也并不欣然于此。

随着演贝泛滥而来的另一个现象,是评价标准的降级

作为「声台行表」之一的台词功力,本是演员入门基本功。

在台词过关的基础上,还需要评判演员的情感表达、对角色的理解等等。

如今却变了味。

仿佛只要原声出演就能吹嘘了。

相关的营销热搜层出不穷,然而常常令人点开后大呼上当受骗。

《我在人艺学表演》中,演员冯远征就提到一个现象。

那就是如今不只影视剧,以台词功力见长的话剧演员,也有降级趋势

观众们听惯了上一代表演艺术家们的台词,如今自然有了落差。

而问题所在,还是基本功的欠缺。

冯远征带着学生们从呼吸方式开始练。

不一会,便有学员满头大汗体力不支。

而执着表演的演员,便是这样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冯远征挑大梁的剧目,常常能「演」出腹肌。

濮存昕教学生表演哭与笑的方式。

单一种情绪,就有千百种呼吸与抽搐的控制方式。

天长日久,就能仅凭呼吸便可以引出眼泪来。

在如此醇熟的把控技巧之下,演员即便在情绪大开大合时,仍能保持台词的流畅与清晰度。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