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扬子江
-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在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带来了秋天的讯息。 -
桂楫(jí)中流望,空波两岸明。
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桨。指船只。中流:渡水过半。指江心。空波:广大宽阔的水面。明:清晰。林开扬子驿(yì),山出润州城。
扬子驿:即扬子津渡口边上的驿站,在长江北岸。属江苏省江都县。润州城:在长江南岸,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属江苏省镇江县。海尽边阴静,江寒朔(shuò)吹生。
边阴静:指海边阴暗幽静。朔吹:指北风。吹读第四声,原作合奏的声音解,此处指北风的呼呼声。更闻枫叶下,淅(xī)沥(lì)度秋声。
淅沥:指落叶的声音。度:传过来。 -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这是有原因的。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担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 背诵
-
渡扬子江赏析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这是有原因的。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担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展开这首诗写诗人横渡扬子江时所见秋景,以属于视觉的“望”字贯通全篇,“行”字暗含其中,诗人在行船中远望,故景物一直是移动的。诗人写景中又杂入触觉和听觉感受,写出一片秋意。
首联紧切诗题“渡”字,着重描写江流本身。“桂楫中流望”,是说作者乘坐的船到了江中间,举目眺望。该交代很重要,因为后面所描写的景色多以此为出发点。“空波两畔明”,正是中流所望、江中所见情景。由于奔流的空波界划出了一条明显的界线,使得两岸清楚地分开,各有其自身的景物装点。
颔联便承“两畔”写出。先与北岸,“林开扬子驿”,乘船是动的,向前划进,于是树林便向后退,扬子驿才从树林中展开了形貌。这也说明,唐代扬子驿附近树木很多。“山出润州城”,同样,船在前进,山在后退,逐渐就看见了润州城。两句是以动态写两岸风光,显得活泼。
颈联江海并举,从人的感受写出。“海尽边阴静”,交代这一段扬子江的地理位置,已是海的尽头了。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故这里可以称得上是边地。“边阴静”者,谓当时平静无事也。这是大的社会环境。而“江寒朔吹生”,眼前的江水却寒气逼人,这是北风吹拂所造成的。这一句点明季节,包含一个“秋”字。
尾联即承“江寒”写出。“更闻枫叶下”,是说作者听到了岸边枫叶落下的声音,是秋风(朔风)所致,所以说“淅沥度秋声”。最后的两句,给长江两岸的树林和山峦叉笼罩了一层秋色。
全诗以乘舟行进时景物递变这一特点来布景构思。作者借景抒情,表现出‘深沉的悲秋之情。
-
作者丁仙芝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登进士第,直至开元十八年(730)仍未授官,仕途偃蹇,后官仕余杭县(今属浙江)尉,该诗是作者被调任余杭县尉渡过长江时所作。
- 丁仙芝 丁仙芝(生卒年不详),一作先芝,字元祯,润州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初,举进士不第,与储光羲同为太学诸生。开元十三年(725)登进士第,官主簿、余杭尉。有《丁余杭集》二卷,已佚。殷瑶集仙芝及包融、储光羲等润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全唐诗》存诗十四首。 …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渡扬子江原文,渡扬子江翻译,渡扬子江赏析,渡扬子江阅读答案,出自丁仙芝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12971.html
诗词类别
- 「秋景」
丁仙芝的诗词
- 《越裳贡白雉(一作孙昌胤诗)》
- 《长宁公主旧山池》
- 《剡溪馆闻笛》
- 《馀杭醉歌赠吴山人》
- 《谿馆闻笛剡》
- 《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
- 《江南曲五首 其四》
- 《京中守岁》
- 《江南曲五首 其五》
- 《江南曲五首其二》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