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京城中有多少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无数重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
边头:边境。
风色恶:气候恶劣。
押衣敕使:朝廷派出来送寒衣的官员。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长安:此指南宋都城临安。
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
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启关:开门。关,门闩。
帏箔:帐幔和帘子,泛指帘幕。
屏山:屏风。
中酒:喝醉了酒。
- 背诵
-
苦寒行
…展开这首诗前面四句描写边疆上的士兵在寒风中,衣被单薄,冷得晚上不能睡觉,盼望赶回快把棉衣送来。后面四句描答写京城里的大官们毫不关心抬不起头来的寒冷,屋里挂上几层暖帘,饮酒作乐,到太阳高照时还不开门。两相对比,诗人就把抬不起头来的痉和官僚的奢侈享乐的尖锐矛盾,鲜明地揭露出来了。
诗的前四句“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那么,押衣使又为何迟迟不来呢?诗人并不直接作答,反而描绘了另一种景象。
诗的后四句。“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长安是汉、唐旧都,往往用以代指京城,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那些京城高官,日上三竿,依然重门深锁,在层层的暖帘和屏风之内,高卧未起。他们酒醉饭饱,怎知道屋外的寒冷!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憎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
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旦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折叠 -
南宋政权局于东南一隅,先是受到金邦、后是受到蒙古政权的威胁,怎样巩固边防防止外来侵扰,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刘克庄这首诗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边防情况。
-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县名)人。以世家子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累官秘书监、工部尚书兼侍读、中书含人、兵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一生关心国事,喜直言极谏,故屡进屡退,四次入朝,任职时间都很短。他长期闲赋乡居,对莆田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有细腻的观察、较深的了解,并将之反映于作品中,著有《后村先生大…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苦寒行原文,苦寒行翻译,苦寒行赏析,苦寒行阅读答案,出自刘克庄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627438264.html
诗词类别
刘克庄的诗词
- 《杂咏一百首·李牧》
- 《劳农二首》
- 《答林逮贽卷因以送行》
- 《放言五首》
- 《别陈宗院》
- 《送陈户曹之官襄阳》
- 《七聚惟莆最僻穷,四明狂客此飘蓬·》
- 《竹溪和予喜大渊至二诗复叠前韵》
- 《寄陈澈计议二首》
- 《左目》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