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牛渚

作者:刘禹锡      朝代:
晚泊牛渚原文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改色,远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晚泊牛渚拼音解读
wěi wǎn fēng
qiū jiāng lín jiǎ shēng
cán xiá gǎi
yuǎn yàn yǒu shēng
shù yīn xiǎng jué
jiā dēng huǒ míng
rén néng yǒng shǐ
yuè zhōng há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晚风从芦苇丛中吹来,秋天江水漾起鳞甲般的波浪。

残霞忽改色,远雁有馀声。
晚霞很快改变了颜色,宿歇的征雁还有声响。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军营的鼓声停了下来,渔家的灯火已经点亮。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没有人能像袁宏那样咏史,我独自在月下徘徊彷徨。

鳞甲:形容风吹水的波纹像鱼鳞。忽改色:很快改变了颜色。戍鼓:驻防军营的鼓声。绝:停止。这里指军营的鼓声。咏史:指的是东晋时代出身贫寒的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的故事。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晚泊牛渚

展开

此诗首联寥寥数语就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凄清衰飒的基调。晚风吹动芦苇丛,左右摇摆,秋天的江水在微风的轻抚下泛起鳞甲般的阵阵涟漪。一个“晚”字,一个“秋”字,使全诗冷气袭人,同时也恰是诗人心境的投射。

颔联两句继续写眼前之景,满天的晚霞忽然改变了颜色,远处天边征行的大雁隐约传来声响。“残霞”点出一个“晚”字,“远雁”烘托出秋的气氛。看似不经意的随机点染,却处处紧扣诗题。这两句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残霞变色、远雁哀鸣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寂寥、凄清的伤感情调。

颈联两句显示了时间的推移,军营里的鼓声已慢慢没有了声响,江面上的渔家已是万家灯火。虽然没有使用具体的时间词,但“鼓响绝”“灯火明”都已说明夜已深了,这种写法使诗句顺承而又自然,诗人在小处用心的功夫可见一斑。

尾联两句是诗人抒发感慨之语,如今再没有人能像袁宏那样咏史,诗人只有独自在月下寂寞地徘徊。当年咏史的人已不在,只有那一轮明月仍高悬在空中。历史的兴亡,人事的更替,诗人触景生情,一时间万千思绪涌上心头。这两句表面上是说当世没有人能咏史,因而不必希望遇到谢尚,实则借袁宏因咏史而得谢尚提携的故事,抒发自身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伤感,含蓄批判了排斥贤オ的社会现实。其中“独自”一语既是诗人独身一人的生动写照,又是其寂寞心境的真实流露。俯仰古今,追慕前贤之情在这一声感叹声中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全诗文字简约,风格流畅,以写景见长。风吹芦苇,水波荡漾,残霞改色,远雁哀鸣,戍鼓音绝,渔家灯明,明丽中自有凄清之致,清新中暗含萧瑟之感。借景抒情,情随境生,情与景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一篇佳作。

折叠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赴任和州刺史途中。其时诗人从夔州顺江而下,往赴和州,晚泊于牛渚山下。晋代袁宏咏史,为谢尚所重的典故就发生在牛渚山。斯人已殁,此景尚存,诗人游览此地时,又恰值凄清的初秋之季,不禁触发其思古之幽情,遂成此诗。

作者介绍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和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当年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监察御史。永贞年间,参与王叔文革新运动,被贬连州刺史,再贬朗州司马,后受裴度推荐,晚年任太子宾客。故后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诗才卓越,白居易誉其为“诗豪”。内容多反映时事和民生疾苦,诗文继承前人优秀文学遗产,又吸取民间文学精…详情

晚泊牛渚原文,晚泊牛渚翻译,晚泊牛渚赏析,晚泊牛渚阅读答案,出自刘禹锡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24088.html

诗词类别

刘禹锡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美女性感照明星里中国女明星名字大全图各种明星图片大全迅雷官网首页明星歌曲原唱性感女人视频性感大片明星图片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