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戚纶传》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父同文,有自传。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解揭沂水主薄,徒知太和县。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侮,老幼多传诵之。每岁时必与狱囚约,遣归祀其先,皆如期而还。迁光禄承,坐鞠狱陈州失实,免官。久之,复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陵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承,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
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晃迥、陈充、朱ee同知贡举,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上颇嘉之。
三年,耀枢密直学士,上作诗宠之。居无何,出知杭州,胡则时领发运,尝居杭州,肆纵不检,厚结李博,纶素恶之。通判吴耀卿,则之党也,伺纶动静,密以报则。皿时为当涂者所昵,因共裙扼纶过,徒知扬州、惟扬亦博、则巡内,持之益急,求改僻郡,徒徐州。八
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凛以救饿拜,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改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五年,卒,年六十八。
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彻不食者数日。与交游故旧,以信义著称。士子渴见者,必询其所业,访其志尚,随才诱侮之。尝云:”归老后,得十年在乡阁讲习,亦可以恢道济世。”乐于荐士,每一奏十数人,皆当时知名士。晚节为权幸所排,遂不复振。善训子弟,虽至清显,不改其纯俭既没,家无余货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六》有删改)
译文: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父亲戚同文,写有白传。太平兴国八年(983)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沂水主簿,调任太和县知县。长江以南白姓性情险恶强悍经常发生诉讼官司,戚纶写下《谕民诗》五十篇,运用当地风俗和白姓熟悉的事情,来规诫教诲白姓,当地白姓大多传诵它。每年按时与监狱囚犯约定,派遣他们回家祭祀先祖,囚犯都按期返回。升任光禄压,由于审讯陈州官司失实而犯有过失,免除官职。后来,又授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内有池塘灌溉之利,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又担任光禄寺压,转运使又将其政绩上报,朝廷多次下诏书褒奖戚纶。
景德二年(1005),起用赵安仁、晃迥、陈充、朱哭同知贡举,戚纶上奏所说选择文士的办法,大多成为条规制令,得到朝廷采用。戚纶认为三公、尚书、九列的官职,从唐末以来,有司逐渐增加,号令不统一,建议应当采用《通礼》、《六典》法令条规,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写成大典,当时人们对此称赞不已。真宗对此很赞赏。
大中祥符三年(1010),升任枢密直学士,真宗作诗对他表示宠爱。不久,出知杭州,胡则这时担任发运使,曾留居杭州,放纵妄为不检点,与李溥交谊深厚,戚纶对他向来讨厌。 通判吴耀卿,是胡则的党羽,暗中窥探戚纶的一举一动,将情况报告给胡则。胡则当时被当权者亲近,于是一起收集戚纶的过失,后来戚纶调任扬州知州。维扬也在李溥、胡则的势力之内,控制更加严厉,戚纶请求调任偏僻郡县,结果调往徐州。
八年(1015),又任青州知州。这年发生饥荒,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白姓, 使许多老白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天禧四年(1020)冬天,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改任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五年(1021),死,终年六十八岁。
戚纶笃志于古学,善谈名理,喜欢谈论政治,有些迂腐疏阔。戚同文在随州去世,戚纶步行千余里奔丧。与其兄戚维感情深厚,戚维死,戚纶听到告丧,十分悲痛以致数日不吃任何东西。在朋友和亲友的交往中,以信义著称。儒士前来拜见者,询问他们的志向,根据才能给予教诲。曾经说:“告老还乡后,用十年时问在乡问讲习,也可以恢复古道救济世人。” 乐于推荐士人,每次上奏十数人,都是当时知名人士。晚年被权贵宠幸者排斥,从此不再锐意进取。戚纶善于教导了弟,虽然地位显赫,他仍然十分节俭。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