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五)

作者:李贺      朝代:
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拼音解读
nán ér dài gōu
shōu guān shān shí zhōu
qǐng jūn zàn shàng líng yān
ruò shū shēng wàn hó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参考资料:
1、陈允吉.《李贺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9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暂上:一上,试上。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若个:哪个。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参考资料:
1、陈允吉.《李贺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9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收取关山五十州”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小诗的后两句是说,请你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万户侯?

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南园十三首(其五)译文及注释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⑵凌烟…展开

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⑵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展开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前两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后两句“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 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折叠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是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撰作时间可系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春夏之交。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详情

南园十三首(其五)原文,南园十三首(其五)翻译,南园十三首(其五)赏析,南园十三首(其五)阅读答案,出自李贺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5553.html

诗词类别

李贺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中国明星美女排行榜迅雷苹果手机app下载蔡依林性感照迅雷破解版迅雷手机下载免费安装两性霉素迅雷浏览器手机版下载安装全职高手超清迅雷下载性感模特性感美女壁纸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