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学经典 > 国学知识 >

苏轼告诉你,为什么好朋友会渐行渐远?-国学知识

时间:2019-04-28 01:24:44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点击:

友谊无法天长地久,是人生的常态。

新年伊始,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和往事清零”。

但是,朋友圈里的一张截图却让我久久无法将往事释怀。

同学阿和群发了一条新年祝福,却收到了十几条“你被对方删除好友”的消息,其中还有一位是同一个宿舍的好兄弟。

曾经,我以为友情会天长地久,却想不到最后是无疾而终。

相识免不了人在风中,聚散终由不得你我。

就像在史册上留下千年一叹的那对朋友——苏轼 和章惇 。

和我们一样,他们相遇在彼此最美好的年纪,也曾把酒言欢,也曾抵足而眠,也曾肝胆相照,也曾义薄云天……

但是命运总是和我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那些我们以为可以天长地久的友谊,终免不了在某一天说声“再见”以后,渐行渐远。

1

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

公元1057年,苏轼20岁,章惇22岁。

他们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赴京赶考,因为有着相同的目标,两个才气纵横的年轻人,很快被对方吸引,然后相见恨晚,互为知己。

时光无法回溯,我们很难探究两个陌生的青年,为什么能够在极短的时间相交莫逆。

但是,每个人都能够从自己的身上找寻到那段青春的时光。

那时的我们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但是我们有一颗最为纯粹也最为火热的赤子之心。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友交于微末之时。

最好的感情,可能都因为最初的那份的简单。

苏轼性格温和豁达,章惇也还是一个直爽豪侠的青年,他们的友谊“无用”且快乐着。

可惜,这样的时光很单纯也很美好,但是它却不会停留。

因为科举名次屈居自己的侄子,章惇一气之下跑回了老家,打算下届重考。

苏轼却进士及第,率先入朝。

3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两人重逢在朝堂,依旧热络,只是连他们自己或许都没有觉察,曾经的亲密无间在流水的岁月中渐渐产生了细微的裂纹。

以章惇耻居人下的要强个性,既然起步晚了,那么他就会更加拼命。

所以,你可以从史书上发现他的确才华横溢,但是他对权利也的确太过钻营。

苏轼洒脱不羁爱自由,工作能力没问题,可文人的性格注定了他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政客。

以至于后来他的官越做越小,章惇却越爬越高。

然后彼此的距离也越来越大,能密切交往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

纵使没有矛盾,没有分歧,没有背叛,一个人也会慢慢长成另外一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曾经的无话不谈也变成了无从谈起。

原来,很多时候,友谊只可共青春,而不足以共成长。

2

我把你当唯一,你把我当其中之一。

苏轼和章惇有一段同在地方当官的经历。

那时他们也还都是官场上的菜鸟,两个人的官职都不大,小小公务员有不少清闲的时光。

一次,两人相邀去爬山。

哥俩还没走多远就碰上了一个难题:“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

对岸的风景虽然很好,但是操作的难度系数太大。

苏轼当场认怂,他虽然“贪玩”,但是也不想自己和好友把命玩掉。

但是章惇却在一旁怂恿,最后还冒险度过,并且在绝壁上写下:“章惇、苏轼到此一游。”

直到这一刻苏轼才发现,原来章惇身上有一股他不曾想象“狠厉”,为达目的,他不在乎朋友的生命,甚至连他自己的命也可以不当一回事。

于是感叹道:“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一个将生命看得如此随意的人,友情恐怕也无法成为他的羁绊。

之后的事情,果然按照苏轼预期的剧本发展。

从地方调入中央以后,章惇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他那喜欢冒险的性格在政坛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恰逢王安石变法,章惇义无反顾地成为了变法的急先锋,他的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新朋友,而苏轼这个老朋友,虽然来往未绝,却日渐冷落。

在章惇的心中,友情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也许还只是最微不足道的那一部分。

有人说:“友情里最让人唏嘘的就是,我把你当作唯一,你却把我当其中之一。”

对于某些人来说,好朋友也是有时效性的。友谊无法天长地久,是人生的常态。

3

三观不同,很难相融。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

这是苏轼这辈子最大的命运转折,也是他和章惇友谊之光的最后一次绽放。

不过是一封普通的表文,却因为政治理念的争锋相对,被构陷成叛国之罪。

苏轼的人缘极好,虽然涉及谋反大案,却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便是章惇。

但是,就在苏轼以为两人的友谊经此一难会重回最初的美好之时,却不料章惇只是给他们的这段友情画下一个句号罢了。

作为新党的领袖之一,章惇此时已经位列中枢,后来升任太宰。

而苏轼一直走的是平和的路线,被看作旧党的代表人物,章惇自然不可能见到自己的政敌有东山再起之日。

也许章惇没想过把苏轼置于死地,但是他也没想过让苏轼回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苏轼后半生的贬谪之路背后,大多站着章惇冷酷的身影。

“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

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

……

苏轼性格乐观不假,但是他的真实处境可没有他的诗词里写得那么漂亮。

从中原腹地,到中华边疆,他能活下来就已经是万幸了。

看着一张又一张贬谪的命令,还是老友章惇撺掇的圣意,最初的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曾经那么好的朋友,最后竟然会成为一生的宿敌。

为什么好朋友会渐行渐远?其实答案并没有那么复杂。

人生就像跑步,总有人快有人慢,时间地点都不是阻隔,但是当认知不在一个频道,即使近在咫尺,也是两个世界。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三观不同,很难相融。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因为徽宗登基,苏轼免罪回京,在路上他收到了章惇被罢相的消息。

章惇的女婿生怕苏轼回来会报复章家,连夜写信去求情。

我们不知道苏轼收到这封信时的心情,他是否想起了那两个曾经把酒言欢的年轻人?他又是否会记得那张曾经热情洋溢后来变得冷漠无情的侧脸?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苏轼在回信里写了一句:“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一切都过去了,好好保重身体吧。

苏轼依旧还是那个温和豁达的苏轼,可他的身边再也不会出现那个可以推心置腹的青年。

有些人既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那就一别两宽,各自安好吧。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原来,成长的本质不是向好,而是变得复杂。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那便散了。

正如歌词里写的,“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离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

最新国学知识

热门国学知识

热门搜索:性感校花涵义飘雪影视情感与两性真实故事情感两性陈好性感图片一二三线明星名单性感奶罩手机迅雷极速版下载女明星人气榜单2020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