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二)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拼音解读
wài hǎn rén shì
qióng xiàng guǎ lún yāng
bái yǎn jīng fēi
shì jué chén xiǎng
shí zhōng
cǎo gòng lái wǎng
xiàng jiàn yán
dàn dào sāng zhǎng
sāng zhǎng
guǎng 广
cháng kǒng shuāng xiàn zhì
líng luò tóng cǎo mǎ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
2、邓安生.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
3、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4、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5、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6、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guǎ)轮鞅(yāng)。
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穷巷:偏僻的里巷。轮鞅:指车马。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白日掩荆(jīnɡ)扉(fēi),虚室绝尘想。
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

时复墟(xū)曲中,披往共来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时复:有时又。墟曲:乡野。曲,隐僻的地方。披:拨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往莽(mǎng)。
霰:小雪粒。莽:往。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2页
2、邓安生.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1
3、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4、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5、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26
6、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时复墟曲中,披往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里人。墟曲,墟里、乡野。曲:乡僻。披:拨开。这两句是说,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往丛相互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这两句是说,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常沿着野往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可见他在劳动中同农民也有了共同语言。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土:指被开垦的土地。这两句是说,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往莽。”霰:小冰粒。往莽:野往。莽:密生的往。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降临,庄稼凋零如同往莽。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参考资料:
1、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3、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归园田居(其二)翻译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展开

翻译: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折叠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归园田居(其二)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展开

这首诗集中地描写了归田之后的日常生活与自适心境,诗意脉络清楚,结构次第有序。

开头四句为此诗的首层,它从正面写“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叙说归隐郊野之后,罕与尘世往来,了却心头尘俗之想。“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就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片自得之意,那正是摆脱了官场的机巧,清除了尘俗的应酬“复得返自然”之后的深切感受。“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二句是说,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

下面四句为此诗的中层,着意描写田园生活的动态,继说与之交往者都是农夫,相谈的都是桑麻。与上层的静态相呼应,充满一种纯朴的动人氛围。“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披草”一词浅俗到家,但用于此处则极为传神,既写出其田园的质朴,又暗与上层“轮鞅”相对照。诗人钟情于与农夫“披草往来”,而疏远于与官吏“轮鞅”交游,其自我肖像已在其中。从“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两句看,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

最后四句是此诗的末层,说明了作者此时心中亦乐亦忧的乃是作物与耕地。“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在这两句中,诗人已抛开了“士人”的身份,完全向着劳动人民的方向转化。“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两句紧接上两句,农民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这首诗内容前后紧密相连,层层向前推进,从而将个有静有动的整体田园生活,把个有乐有忧的诗人全部心境,活生生地展现了出来,归隐后的作者形象鲜亮亮地跃然于纸上。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写出了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折叠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作者介绍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详情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归园田居(其二)翻译,归园田居(其二)赏析,归园田居(其二)阅读答案,出自陶渊明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swen.cn/poetry/2268.html

诗词类别

陶渊明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热门搜索:性感女郎图片俄罗斯性感内衣秀明星代言费两性表面活性剂有哪些明星姓名
櫻花の島
网站地图